[实用新型]一种中密电池极群与壳体组装装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5046.1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4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熊正林;涂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肇庆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12 | 分类号: | H01M10/12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陈俊斌 |
地址: | 526238 广东省肇庆市(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电 池极群 壳体 组装 装备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蓄电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密电池极群与壳体组装装备。
背景技术
随着铅酸蓄电池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中密电池生产过程中,极群焊接的质量和效率是影响蓄电池产品整体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改善焊接质量,提高焊接效率是设计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众所周知,铅酸电池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控制正、负极材料之间的相互污染。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电池生产厂家,在中密电池生产过程中仍采用人工搬运极组到烧焊架或模盒中,然后再把正、负极梳板卡在相应的极耳上再进行焊接,焊好极组后再把整个极群拿出来分装在外壳中,而中密电池入壳一般都是采用紧装配的方式,这时极群最外边的两片边板就会与外壳的壳壁相摩擦而产生大量的粉尘,从而污染环境且操作难度大,效率比较低。随着工业的进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实现机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申请内容
本申请主要目的是简化中密电池极群焊接与入壳的工艺步骤,实现其半自动化,提供一种中密电池极群与壳体组装装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密电池极群与壳体组装装备,其包括:机架、极群焊接辅助装置和入壳装置;所述极群焊接辅助装置和入壳装置其中之一或之二与所述机架活动连接,所述极群焊接辅助装置和入壳装置二者具有可调的相对位置。
可选的,所述机架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轨道,轨道设有定位件;所述极群焊接辅助活动安装在所述轨道上;所述入壳装置固接在所述机架上。
可选的,所述机架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轨道,轨道设有定位件;所述极群焊接辅助装置活动安装在所述轨道上;所述入壳装置固接在所述机架上,其运动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定位件重复。
可选的,所述夹紧极群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模盒、定位件以及活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模盒相接;所述模盒内有若干个模腔,两侧装有定位件以及活动件,中央设置有压条放置处。
可选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拉杆、连动件和梳板,所述梳板位于模盒两侧,与连动件相接,所述连动件与拉杆相接。
可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具体为滑动轴承。
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具体为气缸。
可选的,所述入壳装置包括:电池传送机构和顶压机构;所述电池传送机构设置在机架底部;所述顶压机构设置在机架顶端。
可选的,所述顶压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入壳压板,所述入壳压板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相接。
可选的,所述电池传送机构为滚道流水线。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同一装备上完成中密电池极群的焊接与入壳两个工序步骤,实现了中密电池极群焊接与入壳的一体化,减少了操作环节,降低了工人的劳动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中密电池极群与壳体组装装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及的极群焊接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考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中密电池极群与壳体组装装备结构示意图,该中密电池极群与壳体组装装备主要包括:机架100、焊接辅助装置、入壳装置;极群焊接辅助装置和入壳装置其中之一或者之二与机架活动连接;极群焊接辅助装置与入壳装置二者具有可调节的相对位置。
机架上包括工作台101,工作台上设有轨道102,轨道上设有定位件,本实施例中定位件优选定位槽103;极群焊接辅助装置活动安装在轨道上;入壳装置安装在机架上。
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极群焊接辅助装置包括夹紧极群机构、锁紧机构和移动机构;锁紧机构固接在夹紧极群机构顶端;移动机构安装在夹紧极群机构底部。夹紧极群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模盒104、定位件和活动件,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优选气缸105,当然,第一驱动件还可以采用液压缸、伺服电机等用于实现直线驱动的器件;模盒104内有若干个模腔106,两侧装有定位件以及活动件,中央设置有压条放置处107;本实施例中,定位件优选定位套108,活动件优选弹簧109。锁紧装置包括拉杆110、连动件111和疏板112;疏板112位于模盒的两侧,与连动件111相接,连动件111与拉杆110相接。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优选滑动轴承1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肇庆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肇庆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50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