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铜精炼倾动炉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183528.3 | 申请日: | 2012-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8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选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B15/14 | 分类号: | C22B15/14;C22B15/06;F27D17/00;F27D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王景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20 | 代理人: | 王景林;梁洁 |
| 地址: | 330046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精炼 倾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精炼倾动炉系统,属于节能型的有色冶金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有色冶金炉设计手册》1002~1005页公开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再生铜火法精炼用倾动式精炼炉的结构。
其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技术问题:
例如,在炉子的加料过程中,加料口的炉门必须频繁地开启,导致热损失较大。
再例如,很难回收排烟口排出的高温烟气余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精炼倾动炉系统,其可减少加料过程中的热损失,易于回收烟气余热。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精炼倾动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台倾动式精炼炉和一套利用倾动式精炼炉的高温烟气预热炉料的输送给料机,该倾动式精炼炉的主加料口设置在具有排烟口的端墙上或设置在具有排烟口的端墙的上方,并且与排烟口重合,所述输送给料机设置在主加料口和除尘装置之间。
优选地,在设有排渣口的前墙上设有辅助加料口。
优选地,包括设有排渣口的前墙、设有出铜口的后墙、设有燃烧器的端墙、和设有排烟口和除尘装置的端墙。
优选地,所述输送给料机内设有温度感知与控制器,其能够测试即将入炉的物料的温度,并且即将入炉的物料被加热至平均200℃以上的灼热状态下才允许进入倾动式精炼炉。
优选地,所述除尘装置设有烟气成分分析与排放控制器,其可以对与炉料进行热交换后的烟气的成分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且在除尘装置处理达标后才把烟气排入大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可有效地减少倾动炉加料过程的热损失,并回收高温烟气余热用于预热炉料,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
显著地缩短了倾动炉熔化炉料的时间,提高了设备的生产能力。
按现有技术倾动炉熔化→精炼→浇铸平均周期24小时计算,本实用新型可缩短熔化时间2~4小时,单位时间生产能力提高10~20%。
附图说明
图1和3分别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倾动式精炼炉系统的结构和原理示意图。
图2和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倾动式精炼炉系统的结构和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3所示,现有的倾动式精炼炉(简称倾动炉)的四面墙体分别是:设有加料口2和排渣口的前墙、设有出铜口3和喷吹管的后墙、设有燃烧器1的端墙、和设有排烟口4和除尘装置5的端墙。具有这样结构的倾动炉的缺点是,在加料过程中热损失较大,高温烟气余热回收难。
如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倾动炉的加料口被分成倾动炉的主加料口40和辅助加料口20。倾动炉的主加料口40设置在设有排烟口4的端墙或其上方,与排烟口4重合。在排烟/加料口40配置一套利用倾动炉的高温烟气的热能预热炉料的输送给料机6,从而组成节能型的铜精炼倾动炉系统。
在能预热炉料的输送给料机6内,即将入炉的物料充分吸收炉气余热,被加热至平均温度200℃以上的灼热状态,之后再加入倾动炉的炉膛,从而可减少热损失、降低燃料消耗、缩短炉料熔化时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增强设备的生产能力。与炉料进行热交换后的烟气经除尘装置5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大气。原倾动炉的前墙加料口2仅用于辅助加料,或根据炉料预热输送给料机6的配置条件确定保留或取消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节能型铜精炼倾动炉系统包括一台倾动式精炼炉和一套利用倾动炉高温烟气的热能预热炉料功能的输送给料机,倾动炉的主加料口设置在排烟口端墙或其上方,与排烟口重合。炉料预热输送给料机安装在倾动炉主加料及排烟口端墙一侧,倾动炉排出的高温烟气在炉料预热输送给料机内与炉料进行热交换,再经除尘装置处理达标后排入大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型的铜精炼倾动炉系统,其有效地减少了倾动炉的加料过程热损失,易于回收烟气余热,从而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并且提高了设备的生产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35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