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3391.1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6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毛羽;王娟;王江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C10G11/18 | 分类号: | C10G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fcc 沉降 器内粗旋 之间 新型 连接 方式 构件 | ||
1.一种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位于沉降器外壳(12)内部,由旋转来流管(1)、渐扩段(2)、限流罩(3)、排气管(4)、汽提蒸汽入口(5)、顶部缓冲分离空间(6)、环形衔接分离空间(7)和排尘及汽提蒸汽入口(8)组成,其特征是:渐扩段(2)的小直径一端与旋转来流管(1)同轴连接,排气管(4)与旋转来流管(1)、渐扩段(2)同心,排气管(4)末端深入渐扩段(2)或在渐扩段(2)的外部,限流罩(3)位于渐扩段(2)和排气管(4)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其特征是:旋转来流管(1)同轴连接于旋风分离器的排气管或具有旋转含尘气流的管道,或者它本身就是旋风分离器的排气管或任何其它具有旋转含尘气流的管道,其直径为D1,其长度为0.5D1~200D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其特征是:渐扩段(2)的锥段长度L0为0.1D1~10D1,扩口直径D2为0.5D1~5.0D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其特征是:排气管(4)末端深入渐扩段(2)时,其插入深度为0~5.0D1;排气管(4)末端不伸入渐扩段(2)时,其与渐扩段(2)扩口处的距离L1为0~8.0D1,排气管(4)插入限流罩(3)内的深度L5为0~10D1,排气管(4)的直径D3和D4为0.3D1~2.5D1;当D3=D4时,排气管(4)为直管;当D3<D4时,排气管(4)带有缩口,缩口部分的长度L2为0.2D1~10D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其特征是:限流罩(3)的上部直径D5为1.0D1~10D1,其下部直径D6和D7为1.0D1~15D1;当D6=D7时,其下部为圆柱形,其上部高度L3为0~8.0D1,其下部高度L4为0~8.0D1;限流罩(3)的内部通过内部衬里作成折线形或弧线形,以利于颗粒向外的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其特征是:汽提蒸汽入口(5)由位于排气管(4)上的沿圆周分布的2-20个圆孔组成,圆孔的直径D8为0.01D1~0.3D1,圆孔所在的圆周到限流罩(3)上沿的距离L6为0.1D1~5.0D1;汽提蒸汽入口(5)的圆孔沿高度方向上同一圆截面上或沿圆周高低错落分布,沿周向均布或非均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其特征是: 环形衔接分离空间(7)由限流罩(3)内部空间组成,它的形状由限流罩(3)、排气管(4)和渐扩段(2)的形状和位置所决定,在其内的排气管(4)和渐扩段(2)之间的距离L1为-5.0D1~8.0D1,负值表示排气管(4)深入渐扩段(2)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CC沉降器内粗旋与顶旋之间的新型连接方式及构件,其特征是:排尘及汽提蒸汽入口(8)位于限流罩(3)的下部,其外径就是限流罩(3)下部的直径D7,其内径是旋转来流管(1)的外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339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化炉激冷环
- 下一篇:一种推料式利用冶金烟气热解成型生物质制炭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