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主轴刀组及秸秆粉碎还田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1412.6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84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卢敬铭;李明;张家明;韦丽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D82/00 | 分类号: | A01D82/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广生 |
地址: | 524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轴 秸秆 粉碎 还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碎机的主轴刀组,具体是指一种主轴刀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采用上述主轴刀组的秸秆粉碎还田机。
背景技术
目前,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采用拖拉机牵引的粉碎还田机具,在地头直接利用高速旋转的刀片或者锤爪把秸秆粉碎成一定的大小,再通过后续翻耕作业把秸秆混合、填埋在土壤中。其中,主轴刀组是秸秆还田机主要工作部件,主轴上刀具的布置是影响秸秆还田机工作性能的重要参数。
由于甘蔗叶杂乱无章、互相牵连,粉碎还田机在作业时,主轴刀组两端可能将附近的甘蔗叶也会同时喂入,使两侧粉碎量大。但是,现有主轴刀组上的刀具通常是均匀布置的,造成两侧的粉碎效果比中央的一般要差,粉碎质量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主轴刀组,其粉碎质量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主轴刀组,包括刀轴,刀轴上设有若干组径向的刀具组,所述的刀具组为20组,以刀轴的圆柱面展开为基准,该20组刀具组沿刀轴的轴向分20列布置,其中,靠近两端的各4列刀具组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均小于其余12列刀具组的间隔距离,并且,该20组刀具组分10行布置,相邻行之间的相位角为36度。
其中,所述的刀具组由2把直刀和1把L型改进刀组成。
其中,所述的刀轴上焊接有刀座,直刀和L型改进刀通过销轴安装在刀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沿刀轴轴向不等距排列刀具组,适量增加粉碎还田机两端的刀具数量,使两侧刀具密度大些,以增加两端吸入甘蔗叶的打击次数,提高粉碎质量。同时,排列方案也兼顾了粉碎机动刀和定刀的重合和旋转主轴的动平衡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可广泛适用于甘蔗叶粉碎还田机及其它秸秆粉碎还田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的主轴刀组的秸秆粉碎还田机。其具有与主轴刀组相同的技术效果,不再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主轴刀组的刀轴、刀座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圆周展开示意图。
图3是刀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轴刀组,包括刀轴1,刀轴1上设有若干组径向的刀具组2。其中,所述的刀具组2由2把直刀21和1把L型改进刀22组成。在所述的刀轴1上焊接有刀座3,直刀21和L型改进刀22通过销轴4安装在刀座3上。
所述的刀具组2为20组,以刀轴1的圆柱面展开为基准,该20组刀具组2沿刀轴1的轴向分20列布置,其中,靠近两端的各4列刀具组2在轴向上的间隔距离均小于其余12列刀具组2的间隔距离,并且,该20组刀具组2分10行布置,相邻行之间的相位角为36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沿刀轴轴向不等距排列刀具组,适量增加粉碎还田机两端的刀具数量,使两侧刀具密度大些,以增加两端吸入甘蔗叶的打击次数,提高粉碎质量。同时,排列方案也兼顾了粉碎机动刀和定刀的重合和旋转主轴的动平衡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秸秆粉碎还田机,包括上述的主轴刀组,具有与主轴刀组相同的技术效果,不再详细描述。
总之,本实用新型虽然例举了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但是应该说明,虽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改型,除非这样的变化和改型偏离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否则都应该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14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彩色充气接力环
- 下一篇:二氧化碳灭火系统遥控释放站操作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