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泵送分配机构、泵送装置和混凝土泵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0986.1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1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耀宗;张劲;魏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15/02 | 分类号: | F04B15/02;F04B53/10;F04B53/00;E04G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余刚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配 机构 装置 混凝土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送分配机构、泵送装置和混凝土泵车。
背景技术
泵送技术是当前以水泥混凝土为代表的粘稠物输送施工中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具有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泵送设备是泵送施工中的核心设备,用于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输送混凝土等粘稠物。
现有技术中,泵送设备一般包括料斗、输送缸、分配阀、输送管及相关的驱动和控制机构。通常,泵送设备有左右两个输送缸并排布置,活塞通过活塞杆从输送缸后端与驱动液压缸连接,输送缸前端开口布置在料斗中。两个输送缸共用一个分配阀,分配阀前端与输送管连接,后端与输送缸前端开口布置在同一截面上。料斗用于存放待泵送的粘稠物。泵送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分配阀在其驱动机构控制下,在左输送缸输出粘稠物前,从与右输送缸开口对接的位置摆动到与左输送缸对接的位置,从而使右输送缸与料斗连通,左输送缸与输送管连通。分配阀摆动完成后,左输送缸在液压缸驱动下向输送管泵料,同时右输送缸从料斗中吸料。当左输送缸完成泵料、右输送缸完成吸料后,分配阀从与左输送缸开口对接的位置摆回到与右输送缸开口对接的位置,从而使左输送缸与料斗连通,右输送缸与输送管接通。分配阀摆动完成后,右输送缸开始向输送管泵料,同时左输送缸从料斗吸料。这样周期循环,完成左右输送缸交替吸料和泵料,实现泵送功能。
从上述泵送设备工作原理的分析发现,当分配阀摆动时,输送管中的混凝土等粘稠物经历了一个从高压输送缸切换到低压输送缸的过程,输送压力的这一变化可能引起其运动状态从沿输送管向前运动变为停止,甚至变为向低压输送缸回流;当低压输送缸开始泵料后,输送管内的混凝土输送压力迅速升高,从而使其又回到沿输送管向前运动的状态。由于上述运动状态的突然改变,会给泵送设备带来较大冲击,造成设备磨损块、寿命短,以及泵送系统所附着的结构变形开裂等问题。
为了减小泵送冲击,人们采用了变速泵送的方法。在输送缸开始和结束泵送行程时,使其缓慢启动和缓慢停止,这样可以减小被输送物料运动状态的突变,可有效减小泵送冲击。但是这种方法不能解决泵送高度较高时混凝土回流带来的冲击问题。
为了减小超高泵送时的回流问题,人们采用了增加水平管段的方法,即用水平管段中混凝土与管壁的摩擦力来抵消其前面垂直管段内混凝土重力带来的回流压力。这种方法人为增加了输送管道的长度,从而增加了泵送阻力,降低了泵送设备的可泵高度,并增加了泵送能耗。
减小回流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缩短分配阀的摆动时间,从而缩短回流的建立时间。这种方法会要求分配阀更快地摆动和停止,因此导致分配阀的摆动冲击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泵送分配机构、泵送装置和混凝土泵车,能够避免泵送过程中的回流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泵送分配机构,包括:分配阀管,包括与分配阀管的转轴中心同轴设置的出口和绕转轴中心可转动的入口端,入口端包括入口和沿分配阀管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入口两侧的挡料板;耐磨板,包括设置在以转轴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的第一输送缸开口和第二输送缸开口,第一输送缸开口和第二输送缸开口之间形成用于封堵入口的盲板;分配阀管的入口和耐磨板的输送缸开口旋转配合,且分配阀管的配合面与耐磨板的配合面相贴合;在以所述转轴中心为圆心,以所述转轴中心和入口的中心的连线为半径形成的圆上,挡料板所占弧度大于等于输送缸开口所占弧度,且不大于盲板所占弧度;分配阀管的入口所占弧度小于第一输送缸开口和第二输送缸开口之间的盲板所占弧度。
进一步地,耐磨板包括耐磨板本体,耐磨板本体为沿分配阀管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弧形板状结构,第一输送缸开口和第二输送缸开口分别位于耐磨板本体的两端。
进一步地,耐磨板本体的两端边缘为半圆形过渡结构。
进一步地,耐磨板本体为耐磨面为平面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耐磨板本体为耐磨面为曲面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耐磨板包括耐磨板本体,耐磨板本体为圆形板状结构,第一输送缸开口和第二输送缸开口以耐磨板本体的中心为圆心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分配阀管的入口端为沿分配阀管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弧形板状结构,入口设置在弧形板状结构的中间部位。
进一步地,入口端的两端端部为半圆形过渡结构。
进一步地,分配阀管为S形分配阀管或者C形分配阀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09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