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植物固液两用组培瓶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179398.6 | 申请日: | 2012-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7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梅秀;魏玉杰;于红霞;何庆祥;臧广鹏;赵永平;杨义荣;杨振华;李彦荣;陈调军;王笑;王军强;常瑛;雒淑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张克勤 |
| 地址: | 733006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两用 组培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植物固液两用组培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植物组培瓶一般为三角瓶、普通的组培专用瓶。三角瓶的瓶塞普遍采用棉塞,包扎费时费工,包扎纸需不时更换,且三角瓶空间小,组培苗生长较组培专用瓶弱;现有的组培专用瓶空间较三角瓶大,组培苗生长较好,但其不适合用于液体培养,有专用液体培养的组培瓶培养底座却固定,清洗不便,且只能用于液体培养,固液不能共用。普通的组培瓶瓶盖上有的没有透气柱,有的设有透气柱,但无注液口,当加注液体时,需开瓶盖,费时费工,还易污染。因此组培瓶的研究开发,是组织培养节约成本的的主要途径;也是便于清洁,消除污染,节约时间的需要。但是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植物固液两用组培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固液两用组培瓶,以解决现有的组培瓶存在的固液不能两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植物固液两用组培瓶,包括瓶盖、瓶体、底座,所述瓶体上方设有瓶盖,所述瓶体内设有底座,所述瓶盖上设有透气柱和注液口,所述底座与瓶体为活动连接,所述底座与瓶体轴向垂直,所述底座上设有培养孔。
所述底座下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下部为开口结构。
所述培养孔为10-15个。
所述注液口上设有注液口塞。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解决了利用液体培养不能直立、生产成本高且长势不如液体培养基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瓶不能共用,且由于培养板不能取出,清洗困难的问题。三是解决了注入液体培养液时,拧取瓶盖时,时间的浪费及因操作不当造成人为污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简化了组织培养技术操作程序,节约了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植物组培苗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植物固液两用组培瓶,包括瓶盖1、瓶体2、底座3,瓶体2上方设有瓶盖1,瓶体2内设有底座3,瓶盖1上设有透气柱4和注液口5,底座3与瓶体2为活动连接,底座3与瓶体2轴向垂直,底座3上设有培养孔6。注液口5上设有注液口塞7。
底座3下部设有空腔8,空腔8下部为开口结构。
培养孔6为10-15个。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解决了利用液体培养不能直立、生产成本高且长势不如液体培养基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瓶不能共用,且由于培养板不能取出,清洗困难的问题。三是解决了注入液体培养液时,拧取瓶盖时,时间的浪费及因操作不当造成人为污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简化了组织培养技术操作程序,节约了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植物组培苗的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未经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93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测电解电压的水电解制氢塑料极框电极板及其制法
- 下一篇:灯驱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