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栗子脱刺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7534.8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6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占才;刘凤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占才 |
主分类号: | A23N15/00 | 分类号: | A23N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0673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栗子 脱刺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栗(栗子)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栗子脱刺机。
背景技术
板栗(学名:Castanea mollissima),又名栗、中国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生长于海拔370-2800米的地区,多见于山地,已由人工广泛栽培。叶披针形或长圆形,叶缘有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葇荑花序,成熟后总苞裂开,栗果脱落。坚果紫褐色,被黄褐色茸毛,或近光滑,果肉淡黄。果实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板栗是中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已约有2000~3000年的栽培历史。但是,板栗成熟后的脱刺处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上边的刺还很容易扎上工作人员。并且,一方面板栗果实本身有大有小;另一方面板栗果实的硬皮在脱皮中很容易被磨损尤其容易被金属材质的东西磨损,而一旦磨损将造成板栗果实不易保存,这些都给板栗的机械化脱刺带来了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栗子脱刺机,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栗子脱刺机,包括脱刺筒、脱刺刀和刀轴,所述脱刺筒竖直设置,所述刀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脱刺筒的两端面之间,所述脱刺刀位于所述脱刺筒内并且固定在所述刀轴上,所述脱刺刀与所述刀轴之间呈夹角设置从而形成脱刺刀小端和脱刺刀大端,所述脱刺刀小端高于所述脱刺刀大端,所述夹角的范围为25°至45°;在述脱刺筒上高于所述脱刺刀大端的部分上设置有入料口,在述脱刺筒上低于所述脱刺刀大端的部分上设置有出料口。
所述刀轴与所述脱刺筒同轴线设置,在所述脱刺筒的内壁上和所述脱刺刀上均设置有防磨垫。
所述防磨垫为胶皮。
所述脱刺刀包括固定环和至少3根刀肋,所述固定环固定在所述刀轴上并且与所述刀轴同轴线设置,所述刀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刀轴上构成所述脱刺刀小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环上构成所述脱刺刀大端;所述脱刺刀大端与所述脱刺筒之间的间隙为23mm至27mm,相临两根所述刀肋在所述脱刺刀大端处之间的距离为L,3cm<L<6cm。
所述刀肋为钢筋。
所述刀肋为8根,所述夹角的范围为30°至40°;所述脱刺刀大端与所述脱刺筒之间的间隙为24mm至26mm,相临两根所述刀肋在所述脱刺刀大端处之间的距离为L,4cm<L<5cm。
所述夹角的范围为35°;所述脱刺刀大端与所述脱刺筒之间的间隙为25mm,相临两根所述刀肋在所述脱刺刀大端处之间的距离为L为4.5cm。
还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刀轴与动力系统传动连接。
还包括防倒料机构和压料机构。
所述防倒料机构和所述压料机构为一体化设置的防倒料压料扇叶,所述防倒料压料扇叶包括扇柄和扇叶,所述扇柄的一端固定在刀轴上,所述扇柄的另一端固定所述扇叶并且与所述扇叶之间成倒钩状固定设置,所述扇柄与所述扇叶形成的倒钩与所述入料口相对设置形成所述防倒料结构,所述扇叶的倾斜面与所述刀轴的旋转方向相配合形成所述压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总结如下:
1,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板栗脱刺的机械化,省时省力并且操作安全。
2,本实用新型严格控制脱刺刀大端与脱刺筒之间的间隙,使得即不漏掉小个的板栗,也不至于将大个的板栗压坏或无法通过造成堵塞。
3,本实用新型在脱刺筒的内壁上和脱刺刀上均设置有防磨垫,并且严格控制脱刺刀与刀轴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严格控制相临两根刀肋在脱刺刀大端处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使得脱刺干净并且不魔伤板栗果实的外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脱皮刀的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占才,未经刘占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75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