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简易式油水分离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7279.7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84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三;曾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纽威数控装备(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7/028 | 分类号: | B01D17/028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15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简易 油水 分离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简易式油水分离结构,该结构可简单有效的解决机床等设备以及其它领域中需要油(润滑油、脂)和水(切屑液)等不能相溶物质分离的问题。
背景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关注点从功能实现、精度等级等问题向设计细节转移。配套功能、辅助功能也越来越要求精益求精,不仅仅要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也要不断的加入到成本考虑、环境污染、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等方面。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方面的考虑不得不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去认识。目前国内外高档的装备制造采用的油水分离装置,更多的采用亲油物质将油从水中吸出,再用挤压的方式将油从亲油物质中挤出,其从原理上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并且需要电机来驱动整个环节的完成,增加了故障产生的可能性。最后废弃的亲油物质又变成了新的污染物。
本次油水分离器结构设计有效避免了新污染的产生、并通过自然分层的方式实现了油水分离的要求,并且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简单有效的实现油水分离要求、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的新型油水分离结构。
本实用新型简易式油水分离结构主要包括其主要包括:油水分离器主体、位于油水分离器主体一端的集油盒、位于油水分离器主体上方的排水口、与油水分离器主体的另一端相连的回水管,与所述回水管相连的主体水箱,所述油水分离器主体的一端于集油盒上方处设有排油口,油水分离器主体设有油水混合腔、油水分离腔和排水腔,所述油水混合腔和油水分离腔形成连通器,所述油水分离腔与排水腔之间设有水堤。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油水分离器主体于集油盒的上方设有排油口,所述排油口正对着集油盒。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回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主体水箱。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回水管高度以及水堤的宽度低于水堤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水堤的高度和排油口的高度通过如下方式计算:
{a-(b-c)}/c=95/100
c=20(b-a)
其中a表示水堤高度,b 表示排水口高度,c表示油水混合腔中油层的高度。
总体上来说,此次结构设计通过有效的原理,简单的加工制作,有效的解决了油水分离的问题,并且具有低成本、环保、易操作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环节繁多,易出现故障;需用电机完成驱动,并造成二次污染物;制作工序较繁琐,成本较高等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式油水分离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简易式油水分离结构沿Ⅰ-Ⅰ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简易式油水分离结构的原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式油水分离结构主要包括油水分离器主体1、位于油水分离器主体1一端的集油盒2、位于油水分离器主体1上方的排水口3、与油水分离器主体1的另一端相连的回水管4、与所述回水管4相连的主体水箱5,所述油水分离器主体1的一端于集油盒2上方处设有排油口6,所述排油口6正对着集油盒2。
如图2所示,所述油水分离器主体1于设有排油口6的一端的下方设有托盘(图中未示出),所述集油盒2放置于托盘上,所述油水分离器主体1设有油水混合腔11、油水分离腔12和排水腔13,所述油水混合腔11正对着排水口3,以便于从排水口2处流出的油水混合物正好流入油水混合腔11中,所述油水混合腔11和油水分离腔12形成连通器,根据油密度比水密度小的原理,油水分层为油上水下,这样使得油水混合腔11中液体为油水混合物,油水分离腔12中液体为水,并使得油水混合腔11中液体液面高于油水分离腔12中液体液面,两侧液体达到一定量时,油从左侧排油口6流入集油盒2,水从右侧排水腔9经由回水管4流入主体水箱5。
所述油水分离腔8与排水腔9之间设有水堤14结构,用以保证油水混合腔7和油水分离腔8之间液面的平稳性,不会因为水流的冲击使得两侧有过大的液位差。所述水堤14的宽度以及回水管4高度低于水堤14的高度,用以保证水回流的速度,不至于因为排水口3处液体流量过大使得水从左侧排油口6处流出。
如图3所示,根据油的平均密度约为水密度的0.95倍的原理,得出如下公式,由此设置所述水堤14的高度和排油口6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纽威数控装备(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纽威数控装备(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72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