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塑料建筑模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6243.7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97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郑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凯雄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9/05 | 分类号: | E04G9/05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中唯专利事务所 33215 | 代理人: | 潘浙军 |
地址: | 31802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塑料 建筑 模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建筑模板,特别是一种组合式塑料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在现代建筑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然会用到定位浇筑面的建筑模板,最早的建筑模板都采用板材或金属材质制造,但因两者存在浇筑质量不好、使用寿命短和回收难等问题,近年来已被塑料建筑模板所替代。
在此,现有的塑料建筑模板都是一体式结构,其正面为一光滑的浇筑面,浇筑面的周边为带连接孔的连接沿边,同时在建筑模板的背面设置增加模板强度的加强筋,各加强筋呈纵横交错设置,以上结构设置,使得塑料建筑模板只能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加工而成,而注塑工艺的流程比较长,成本比较高,其生产效率无法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同时注塑工艺对产品的体积也有很大的限制,体积越大越容易出现变形现象,而实际中塑料建筑模板的尺寸都很大,以现有的注塑工艺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加工需要,实现大建筑模板注塑过程中的应力平衡是目前的一大难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组合式塑料建筑模板,其整个模板采用多个部件组合而成,不仅简化了加工工艺,工作效率高,同时克服了加工过程中的产品变形问题,大大提升产品的成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塑料建筑模板,包括一本体,本体的正面为浇筑面,本体的背面为加强筋结构,浇筑面的周边为设有连接孔的连接沿边,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个本体由一大体积的挤出体和位于挤出体两端的小体积注塑体固连组合构成。
进一步地,上述挤出体背面上的所有加强筋与挤出体两侧边的连接沿边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注塑体与挤出体之间通过螺丝固连或铆钉铆接。
进一步地,上述注塑体与挤出体之间通过卡合结构连接,所述卡合结构包括卡槽和卡舌,卡槽设置在挤出体连接端面上,卡舌设置在注塑体连接端面上。
进一步地,上述挤出体浇筑面所在的部位为单层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挤出体浇筑面所在的部位为双层或多层结构,且相邻层与层之间设有多个贯通孔。
进一步地,上述每个注塑体的对角上设有由柔性材质构成的包角结构。
一种所述组合式塑料建筑模板的加工工艺,其步骤包括:1、首先通过挤出模工艺以挤出体上加强筋的方向为走向连续挤出连在一起的挤出体,并在其冷却后按单个挤出体实际长度切断,并将切割下来的单元挤出体两侧边的连接沿边通过冲压或钻孔或铣加工工艺生成连接孔;2、通过注塑工艺获得注塑体;3、把一个挤出体两端各与一个注塑体进行组合固连,即可获得完整的塑料建筑模板。
进一步地,上述加工工艺中挤出体的加工过程中还需在其浇筑面上钻出多个定位杆连接孔。
进一步地,上述加工工艺中注塑体的加工过程中还需在其对角上设置柔性材质包角,该柔性材质包角可直接通过二次注塑成型或在注塑体脱模后装配上去。
本实用新型塑料建筑模板为分体式组合结构设计,其中本体中的大部分为挤出体,小部分为注塑体。
在此,以上结构中的挤出体是通过挤出工艺连续挤出生成的,其加工工艺不涉及开合模步骤,工艺简单且连续,产品生成过程中变形小且速度快,可大大提升加工效率。而以上注塑体直接通过注塑工艺生成,因其体积很小,基本不考虑变形的问题,并可采用一模多体进行加工,同样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综上,本实用新型整个模板采用多个不同工艺加工而成的部件组合而成,不仅简化了加工工艺,工作效率高,同时克服了加工过程中的产品变形问题,可大大提升产品的成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挤出体的端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挤出体第二实施方式的端面图;
图7、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立柱或立墙平面模板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阳角模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阴角模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组合式塑料建筑模板,包括一本体1,本体1的正面为浇筑面,本体1的背面为加强筋结构,浇筑面的周边为设有连接孔的连接沿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凯雄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凯雄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62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底腹板绑扎胎具
- 下一篇:一种半芳香聚酰胺的连续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