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机房电梯隔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9191.0 | 申请日: | 201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94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邵斌;苏宏兵;冯博;孟凡东;张玉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世纪静业噪声振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7/00 | 分类号: | B66B7/00;F16F15/08;F16F1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王莹 |
地址: | 10005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房 电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振降噪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隔振系统。
背景技术
无机房电梯是相对有机房电梯而言的,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将电梯曳引机、控制元件在保持原有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小型化,将原来放置在电梯机房内的曳引机、控制柜、限速器等设备移入电梯井道空间内,通常可分为在井道顶部、底部或者侧壁三种形式,从而取消了原有的电梯机房,节省了建筑物空间,减少了建筑成本,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现在电梯工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部分电梯的生产厂家会在曳引机基座与钢梁之间设置橡胶减振垫,以达到初步缓解振动噪声传播的目的。
无机房电梯曳引机通常安装在主钢梁上,主钢梁直接安装在建筑井道承重墙上。电梯在运行中曳引机所产生的振动噪声均通过建筑结构传递,因此固体声传导是影响井道相邻区域声环境的主要噪声源。目前部分无机房电梯厂家采用橡胶减振垫作为降低固体声的减振装置。
橡胶减振垫为实心的橡胶块,属于较为简单的压缩型减振装置。橡胶减振垫主要优点是具有高频结构振动的阻隔,抗冲击和隔声性能,能满足刚度和强度的要求。但压缩型橡胶减振装置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是其固有频率较高,一般都大于15Hz,低频结构噪声的减振效率较低,而电梯曳引机振动噪声传播主要是低频结构噪声;其次是橡胶减振垫对工作环境条件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老化及性能衰退;在长期静载荷作用下,还可能会出现蠕变,需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目前无机房电梯曳引机减振装置的固有频率,提高低频结构噪声的减振效率,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延长减振装置的使用寿命,以弥补现有减振技术之不足。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隔振系统,运行电梯的井道顶部侧壁上设置有隔振支撑架,所述隔振支撑架上设置有橡胶隔振器,电梯主钢梁通过所述橡胶隔振器安装在隔振支撑架上。
其中,还包括配重单元,其垂直于所述电梯主钢梁设置。
其中,所述配重单元包括垂直于所述电梯主钢梁设置的两根平行的支梁,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梁上的配重物。
其中,所述支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为弹性隔振器。
其中,所述橡胶隔振器的邵氏硬度为40~60度。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无机房电梯隔振系统,将电梯主钢梁与建筑结构脱离开,电梯主钢梁下安装具有多向承载力的低频橡胶隔振器,以衰减电梯通过主钢梁传播的振动;进一步,在垂直于电梯主钢梁方向增加两道支梁,使得电梯承重结构形成U字形的稳定结构,并在支梁上增加配重,增加系统自重和稳定性,提高隔振性能;支梁侧向增加弹性隔振限位,防止出现意外倾覆,确保电梯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隔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其中,1:曳引机;2:限速器;3:轿厢;4:导轨;5:主钢梁;5-1:支梁;6:配重物;7:限位单元;8:橡胶隔振器;9:隔振支撑架;10:井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隔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其A-A剖面图。参照图示,本实施例的隔振系统改进点主要在电梯主钢梁5上,与现有技术相似的是,电梯的曳引机1依然设置在主钢梁5上,限速器2设置在电梯导轨4上,轿厢3位于井道10中心,主钢梁5位于轿厢3的一侧;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施中将主钢梁5与建筑结构脱离开,主钢梁5下安装具有多向承载力的低频橡胶隔振器8,以衰减电梯通过主钢梁5传播的振动。
具体地,运行电梯的井道10顶部侧壁上设置了隔振支撑架9,橡胶隔振器8设置在隔振支撑架9上,电梯主钢梁5通过橡胶隔振器8安装在隔振支撑架9上,即橡胶隔振器8夹持在隔振支撑架9和电梯主钢梁5之间,以衰减电梯通过主钢梁5传播的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世纪静业噪声振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世纪静业噪声振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91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雨水、污水中颗粒物一体化净化装置
- 下一篇:轻型电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