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体微流量监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8895.6 | 申请日: | 201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1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金惠玉;张筠;张多英;姜涛;张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惠玉 |
主分类号: | G01F1/86 | 分类号: | G01F1/86;G01F1/5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流量 监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干燥气体流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测试微气体流量常用的是浮子流量计,只能用于近距离直接观察,无法完成信号自动处理、报警或远程传输。美国Honeywell公司生产的微流量传感器,价格比较昂贵,由于输出的是模拟信号,还需要外加线性化电路、密封装置等配套设备,测试设备成本较高。
目前的气体流量测试装置,是把测试元件用树脂胶固定在流量阀体内,存在当测试元件异常时,无法实现检修,进而导致整体流量阀体或整套测试装置报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气体流量测试装置把测试元件用树脂胶固定在流量阀体内,测试元件无法检修,进而导致流量阀体或整套测试装置报废的问题,提供一种气体微流量监测器。
气体微流量监测器,它包括金属阀体、一号密封胶圈、二号密封胶圈、电路板、一号隔热绝缘柱、二号隔热绝缘柱、入气孔、出气孔、温度传感器、气流通道和发热体,电路板上设置有信号测试和放大电路,金属阀体的内腔开有通透的气流通道,金属阀体的上表面开有两个与气流通道通透的洞孔,其中一个洞孔临近气流通道的出气孔设置,一号隔热绝缘柱设置在所述洞孔内,另一个洞孔临近气流通道的入气孔设置,二号隔热绝缘柱设置在所述洞孔内;一号隔热绝缘柱和二号隔热绝缘柱上端固定在电路板的下表面,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气流通道中,温度传感器通过密封在一号隔热绝缘柱内的引线与电路板上的信号测试和放大电路连接,发热体设置在气流通道中,发热体通过密封在二号隔热绝缘柱内的引线与电路板上的信号测试和放大电路连接,一号密封胶圈和二号密封胶圈均设置在电路板与金属阀体之间。
本实用新型用密封胶圈封闭,密封性好;当出现测试元件出现异常,更换测试元件简单、方便,解决了测试元件检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二的信号测试和放大电路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四中8路气体微流量监测器组成的流量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气体微流量监测器,它包括金属阀体1、一号密封胶圈2、二号密封胶圈5、电路板4、一号隔热绝缘柱3、二号隔热绝缘柱6、入气孔7、出气孔8、温度传感器9、气流通道10和发热体11,电路板4上设置有信号测试和放大电路,金属阀体1的内腔开有通透的气流通道10,金属阀体1的上表面开有两个与气流通道10通透的洞孔,其中一个洞孔临近气流通道10的出气孔8设置,一号隔热绝缘柱3设置在所述洞孔内,另一个洞孔临近气流通道10的入气孔7设置,二号隔热绝缘柱6设置在所述洞孔内;一号隔热绝缘柱3和二号隔热绝缘柱6上端固定在电路板4的下表面,温度传感器9设置在气流通道10中,温度传感器9通过密封在一号隔热绝缘柱3内的引线与电路板4上的信号测试和放大电路连接,发热体11设置在气流通道10中,发热体11通过密封在二号隔热绝缘柱6内的引线与电路板4上的信号测试和放大电路连接,一号密封胶圈2和二号密封胶圈5均设置在电路板4与金属阀体1之间。
本实用新型用一号密封胶圈2和二号密封胶圈5把电路板4与流量计金属阀体1隔离,用一号隔热绝缘柱3把温度传感器9与流量计金属阀体1隔离,用二号隔热绝缘柱6把发热体11与流量计金属阀体1隔离,以保证其密封、绝缘和绝热。
本实用新型设备结构简单,安装调试方便,由于用密封胶圈封闭,密封性能良好,解决了用树脂胶固定测试元件而产生的报废流量阀体的问题。绝缘柱套住发热体后进到流量通道内,安装位置准确,批量生产时一致性良好。
同时由于设备结构简单,生产工时大大减少;由于阀体和测试结构紧凑,大大减少了流量测试装置的体积,有利于设备微型化,即需要时可以把本装置嵌入其他设备中。
本装置的适用范围:气相色谱设备中的各种气体流量测试和控制;医疗设备中的氧气流量检测;电信设备中的电缆充气过程流量监控;移动通信设备中发射塔馈线注气过程监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惠玉,未经金惠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88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