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基坑或边坡变形的监测反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8262.5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30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肖立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6***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基坑 变形 监测 反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基坑或边坡变形的监测反射装置,属于建筑基坑变形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建筑基坑或边坡的变形进行监测时,其常规的监控程序为,先将测钉固定在边坡坡体或者边坡支护体系的混凝土梁上,然后在每次监控中,由人工将对中杆立在测钉顶部的十字点位置处,并将对中杆对中,当对中杆的测量气泡居中时,再通过全站仪读取对中杆顶部棱镜中心点的数据,从而达到监测目的。现有技术中的这种采用全站仪通过测钉和对中杆及棱镜进行建筑基坑或边坡变形的监测方法,存在着以下主要缺点:
1、由于每次测量每点都需人工操作,其测量进度慢,且由于人为原因,测量点数据中存在人为误差;
2、目前城市基坑安全等级大部分为1级,基坑深度普遍大于10m,有些甚至达到30米以上,而监测点布设位置普遍位于边坡及基坑的边缘,每次测量都需人工攀爬,增加攀爬人员的危险;
3、由于测钉、对中杆及棱镜的结构都比较复杂,制作成本都比较高,因而监测的费用较高。
由于现有的建筑基坑变形的监测方式存在着上述缺点,所以还是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费用较低、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监测精度较高的建筑基坑或边坡变形的监测反射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基坑或边坡变形的监测反射装置为:该监测反射装置包括底板和反射板,底板和反射板连接成L形状,在底板上设有螺栓安装孔,在反射板上粘贴有作为反射面的铝箔纸、锡箔纸或薄铝板,并且在作为反射面的铝箔纸、锡箔纸或薄铝板的中心位置处刻画有十字线形状的反射中心。
上述底板的底面与反射板的反射面之间的夹角的角度为60°~80°。
上述底板的螺栓安装孔的中心线与反射面上的十字线形状的反射中心的中心线在同一个垂直于底板底面的平面上,并且螺栓安装孔的中心线与十字线形状的反射中心的中心点相交。
在上述反射板上、反射面的四周设有三角形的觇标线。
上述的底板和反射板为铝板、铁板、木板或塑料板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监测反射装置的反射面与监测用的全站仪相对应配合使用,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将监测反射装置固定在被监测点上,因此不易受到人为的影响,从而能有效减少在边坡监控过程中的人为误差,提高监控精度,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监测反射装置,能大大加快了监测点的布点速度,从而可以更早的采集到边坡或基坑的变形数据。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布点后,再配合现有的莱卡高精度全站仪即可高效地对建筑基坑的变形进行精确监测,并且在监测时,对监控点无需人工再次摆放,可以直接避免在边坡上的监控人员的危险。所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和可靠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和成本低、使用费用低、监测精度高、工作效率高等优点。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用在边坡监控、建筑物监控等变形监测项目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1.1-螺栓安装孔,2-反射板,2.1-反射面,2.2-反射中心,2.3-觇标线,α-底板的底面与反射板的反射面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是根据下述的建筑基坑或边坡变形的监测方法所构建的,该方法是在采用传统的全站仪监测建筑基坑或边坡的变形时,预先在被监测的边坡或建筑基坑的每个监测点处都预埋上螺栓或钢筋,然后在每个螺栓或钢筋上都固定一个采用铝箔纸、锡箔纸或薄铝板作为反射面的监测反射装置,在作为反射面的铝膜或铝板上都制作有十字线形状的反射中心,然后采用全站仪读取监测反射装置反射面上十字线形状的反射中心数据,这样即可通过全站仪对建筑基坑的边坡或基坑的变形进行监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82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