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法烟气脱硫脱硝的吸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167615.X | 申请日: | 2012-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99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 发明(设计)人: | 苏桂树;张成贵;孙金锂;牛元吉;刘大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市正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60 |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谢省法 |
| 地址: | 264400 山东省威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法 烟气 脱硫 吸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烟气中所含SO2和氮氧化物吸收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湿法烟气脱硫脱硝的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锅炉及水泥窑等工业生产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SO2和氮氧化物。目前湿法烟气脱硫脱硝的吸收方法,一般采用烟气从吸收塔内喷淋区下部进入,与均匀喷出的吸收浆液逆流接触,吸收SO2和氮氧化物。现有的湿法烟气脱硫脱硝吸收装置,烟气进入到吸收塔内直接与吸收浆液逆向流动接触,由于浆液雾滴向下的作用会使烟气形成多股不均匀气流,强大的气流也容易将浆液雾滴冲散,不能均匀地分布在烟气中。另外,烟气也经常会出现沿壁上升现象,使靠近塔壁的烟气不能与浆液雾滴接触。由于不能有效吸收烟气形成多股不均匀气流中的SO2和氮氧化物,降低了脱硫脱硝率。目前部分脱硫脱硝装置为防止烟气中部短路及烟气沿壁逃逸现象而增加喷淋层,或者增加喷嘴数量,其增加了成本的投入。由于雾滴之间会相互碰撞而凝聚,增加喷淋层对脱硫脱硝率的提高也不十分理想。现有喷淋层的喷淋嘴口径小,该喷淋嘴与喷淋管采用粘结方式连接,长期运行喷淋嘴易堵塞,或者导致喷嘴脱落,降低了喷淋效果。当喷嘴脱落后直接掉入吸收塔内部的反应池中,只能等待脱硫脱硝系统检修时,将吸收塔内部的反应池中的浆液全部放干净取出,增加了检修强度,耗时长,耗能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有效提高脱硫脱硝率的湿法烟气脱硫脱硝的吸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湿法烟气脱硫脱硝的吸收装置,设有塔体,在塔体顶部有烟气出口,塔体一侧有烟气进口,在塔体内的下部有反应池,塔体内上部有喷淋区,在喷淋区的上部有除雾器,其特征在于塔体内烟气进口处的上部设有合金多孔板托盘,托盘上的孔沿圆周形分布,在合金多孔板托盘上部设有喷淋区,喷淋区是由一级、二级、三级喷淋层组成的,喷淋层是由主管、支管和喷淋嘴组成的,在主管的两侧上垂直连接有支管,支管的端部安装在塔体内的半圆管支撑架上,支管上两侧安装有喷淋嘴,喷射角度为90o,在喷淋区上部安装有一级、二级除雾器,两个除雾器之间设有冲洗管,冲洗管上安装冲洗嘴,除雾器叶片呈折流板形,一级、二级除雾器平行安装在塔体内烟气出口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喷淋区的三个喷淋层的主管形成交叉,喷淋层的主管依据上一层顺时针旋转45o安装在塔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合金多孔板托盘上的孔径为25mm~40mm;
本实用新型的除雾器叶片间距为20mm~30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喷淋区有三个喷淋层,喷淋嘴在塔内不同的高度上且交差分布,塔内烟气在上升的过程中全部被喷淋浆液雾滴覆盖,吸附SO2和氮氧化物,大多数浆液雾滴落入塔体内的反应池中,收集后循环使用,部分浆液小雾滴就被烟气带到上部的除雾器上,烟气经过除雾器中,雾滴分离在折流板上,经除雾器分离后的烟气从塔体顶部的烟气出口经过烟道进入烟囱排放到大气中,提高了脱硫脱硝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检修、耗能低,运行平稳、成本低,安全可靠,能有效提高脱硫脱硝率,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符合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合金多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喷淋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喷淋嘴的示意图;
图5是除雾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烟气进口,2、反应池,3、合金多孔板托盘,4、一级喷淋层,5、二级喷淋层,6、三级喷淋层,7、一级除雾器,8、二级除雾器,9、除雾器冲洗管,10、烟气出口,11、主管,12、支管,13、喷淋嘴,14、半圆管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市正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市正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76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