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控制及保护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5543.5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3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令狐绍江;刘丰丰;曹林;张雪艳;徐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32 | 分类号: | H01H71/32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黄肇平 |
地址: | 32560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保护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尤其是一种控制及保护开关。
背景技术
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英文缩写为CPS。是断路器、接触器、热继电器、熔断器等低压电器的最佳替代产品。
控制与保护开关产品采用模块化的单一产品结构型式,集成了传统的断路器(熔断器)、接触器、过载(或过流、断相)保护继电器、起动器、隔离器等的主要功能,具有远距离自动控制和就地直接人力控制功能,具有面板指示及机电信号报警功能,具有过压欠压保护功能,具有断相缺相保护功能,具有协调配合的时间-电流保护特性(具有反时限、定时限和瞬时三段保护特性)。根据需要选配功能模块或附件,即可实现对各类电动机负载、配电负载的控制与保护。从其结构和功能上来说,不再是接触器、或断路器、或热继电器等单个产品,而是一套控制保护系统。它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采用分立元器件(通常是断路器或熔断器+接触器+过载继电器)由于选择不合理而引起的控制和保护配合不合理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克服了由于采用不同考核标准的电器产品之间组合在一起时,保护特性与控制特性配合不协调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控制与保护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连续运行性能。
现有的控制与保护开关,包括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包括脱扣机构,所述脱扣机构包括电磁脱扣器及传动杆,所述电磁脱扣器包括线圈、能沿其轴线移动的铁芯、与铁芯对应相吸的永磁体,所述铁芯包括轴向端面及径向侧面,即底部端面,所述永磁体对应于所述铁芯的轴向端面,在震荡情况下铁芯发生位移时,永磁体对铁芯产生的吸引力会在铁芯与其脱开时大幅度减小,使其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导致发生误脱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背景技术中控制及保护开关 容易发生误脱扣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及保护开关,包括操作机构,所述操作机构包括脱扣机构,所述脱扣机构包括电磁脱扣器及传动杆,所述电磁脱扣器包括线圈、能沿其轴线移动的铁芯、与铁芯对应相吸的永磁体,所述铁芯包括轴向端面及径向侧面,所述永磁体对应于所述铁芯的径向侧面。
所述永磁体为方块形且对称安装于铁芯的径向侧面。
所述永磁体对应于所述铁芯长度方向的中心。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控制及保护开关,所述铁芯包括轴向端面及径向侧面,所述永磁体对应于所述铁芯的径向侧面,使得铁芯与永磁体之间的吸引是稳定的,吸力不会因为铁芯的移动而大幅度变化,在震荡时即使铁芯发生位移,永磁体依然能对铁芯产生稳定的吸引力,使其保持在正常位置,不会发生误脱扣。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控制及保护开关的操作机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控制及保护开关的脱扣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1、电磁脱扣器;2、传动杆;3、铁芯;4、永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控制及保护开关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控制及保护开关,包括操作机构,操作机构包括脱扣机构,脱扣机构包括电磁脱扣器1及传动杆2,电磁脱扣器1包括线圈、能沿其轴线移动的铁芯3、与铁芯3对应相吸的永磁体4,铁芯3包括轴向端面及径向侧面,永磁体4对应于铁芯3的径向侧面。使得铁芯与永磁体之间的吸引是稳定的,吸力不会因为铁芯的移动而大幅度变化,在震荡时即使铁芯发生位移,永磁体依然能对铁芯产生稳定的吸引力,使其保持在正常位置,不会发生误脱扣。
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4为方块形且对称安装于铁芯的径向侧面。方形的永磁体为市场上常见的,容易获得,成本较低,安装时容易固定。当然,也可以变换为其他的形状,比如圆环形的套在铁芯上。所述永磁体4为两块,也可以变换为4块甚至8块对称的安装于铁芯的径向侧面。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4对应于铁芯3长度方向的中心。该设计使得永磁体对铁芯的吸引力达到最佳的稳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及变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55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