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成品扁线在线酸洗的皂化槽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1810.1 | 申请日: | 2012-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4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邹德东;张家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成品 在线 酸洗 皂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成品扁线在线酸洗的皂化槽。
背景技术
现有铜扁线的生产工艺是先将圆线经压扁机压扁收卷,再将扁线直接放入酸洗池浸泡,吊起后清水冲洗,再放入皂化池浸泡后进入成品机精拉收线。现有的铜扁线生产工艺中,扁线的酸洗、清水冲洗和皂化是分别在各个池中单独进行,员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该工艺技术陈旧,生产效率低。同时,含有工字轮的扁线由于存在以下三种问题:原因主要是:1.工字轮连同扁线总重约350公斤,酸洗一次需起吊三次,员工劳动强度大;2.工字轮本体进行酸洗时损耗极大;3.工字轮上扁线宽度大厚度大线卷密度也大,不能完全酸洗和皂化,因此不能按上述方法进行酸洗、清水冲洗和皂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成品扁线在线酸洗的皂化槽,其目的是通过一种组合酸洗皂化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酸洗和皂化,并且出线符合成品拉丝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种用于成品扁线在线酸洗的皂化槽包括依次分布的酸洗区、清水一区、清水二区和皂化区四个区域,所述的酸洗区为成品扁线的进入端,酸洗区的顶端设有对成品扁线进行导向的小导轮,酸洗区内还设有两组安装大导轮的活动轮架,所述的酸洗区内部后方位置还设有除去成品扁线上酸液的夹水板,夹水板的下方设有阻止小导轮和大导轮将酸液带入的挡液板,挡液板安装在酸洗区与清水一区之间的立板上,且立板上还安装有一个小导轮;所述的清水一区内设有安装大导轮的活动轮架,清水一区内还设有溢流管;所述的清水一区后部设有小导轮,从清水一区出来的线经过该处小导轮进入清水二区,小导轮的出线端设有气吹件,气吹件的后方设有对成品扁线进行冲刷的高压小水流管;且清水二区的液面高于清水一区的液面;清水一区与清水二区间立板上开有小溢流孔;所述的皂化区内设有三个小导轮,进线端和出线端的小导轮位于皂化区两侧的上方,中间位置的小导轮位于皂化区的底部,皂化区的出线口处设有气吹件。
沿扁线前进的方向,酸洗区与清水一区间立板上的小导轮位于酸洗一区内的大导轮的后方。
所述的小导轮和大导轮均为塑料件,并通过不锈钢轴安装在相应位置。
所述的皂化槽的内框为塑料件,外框板采用木榫相扣结构,内部设有加强筋,底板四周设有多个三角筋板与外框相连。
所述的酸洗区、清水一区、清水二区和皂化区上均设有盖板。
具有上述结构的该种用于成品扁线在线酸洗的皂化槽具有以下优点:
1.该种用于成品扁线在线酸洗的皂化槽通过在酸洗区增设一付夹水板,最大限度地除去了扁线上的酸液,同时,在夹水板下增设一个挡液板,阻止导轮带动酸液进入清水一区,最后为阻止高速前行的扁线上的残存酸液膜进入后道清水二区,在清水一区出口处即小导轮的出线端增设不锈钢高压气吹元件,从而基本阻止了酸液的窜位,保证了酸洗的质量。
2.该种用于成品扁线在线酸洗的皂化槽通过利用清水二区内用过的高压小水流通过清水一区与清水二区间立板上小溢流孔溢流到清水一区,从而冲淡两边清水一区的酸浓度,通过在清水一区设置溢流管保证了该区域清水酸度的最小值;通过在清水二区中增设高压小水流管,当扁线经过该高压小水流管时利用高压小水流再次冲刷扁线,从而保证了扁线液膜的绝对中性,使得扁线可以完全地进入皂化区中。
3.该种用于成品扁线在线酸洗的皂化槽酸洗和皂化效率高,同时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制作成本低且经久耐用,占地面积小,使用和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1:酸洗区;11:夹水板;12:挡液板;2:清水一区;21:溢流管;3:清水二区;31:高压小水流管;4:皂化区;5:小导轮;6:大导轮;7:活动轮架;8:气吹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18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