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1352.1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56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赵春波;康凯;刘安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电子 控制 单元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电子控制单元是车辆的核心元件之一,它控制着发动机的进气量、喷油量和点火时间,影响着发动机的运转效率和功率、扭矩的传输,对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行车稳定性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它在车辆上的固定十分重要,要保证固定支架具有足够的刚度,保证电子控单元在行车过程中尽量小的震动和良好的散热性,但是现有的固定支架存在安装复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控制单元安装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提高电子控制单元的安装效率。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包括:
用于安装电子控制单元的支架本体,固定在车身上;
用于安装车辆电子控制单元的安装孔,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上;
用于与螺栓配合将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上的螺母,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处。
进一步的,所述螺母为凸焊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用于承载电子控制单元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边缘设有所述安装孔,安装电子控制单元时,所述承载部与电子控制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孔。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设有一凹槽,所述间隙由所述凹槽与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上设有所述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孔的两侧设有第一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成“几”字形结构,所述支架本体上均设有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均匀设置有多个焊接点,所述多个焊接点的连线成方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还包括上述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所述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车身上。
本实用新型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凸焊螺母的结构,在安装车辆电子控制单元时,只需要向下安装螺栓即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提高了安装的效率,便于拆卸维护;通过散热孔的设置,以及安装电子控制单元时,电子控制单元与支架本体承载部之间的间隙的配合,加速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提高行车稳定性,且减轻车身重量,降低成本;且本实用新型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通过均匀分布的多个焊接点焊接在车身上,保证了安装支架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安装支架结构框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安装支架的车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控制单元安装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安装支架,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支架包括:
用于安装电子控制单元的支架本体1,固定在车身上;
用于安装车辆电子控制单元的安装孔2,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上;
用于与螺栓配合将车辆电子控制单元固定在所述支架本体上的螺母3,设置在所述安装孔2处。
所述螺母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采用凸焊螺母。
本实施例中所述凸焊螺母设置在所述安装孔2的下方。
采用上述结构,在安装电子控制单元时,只需通过螺栓与所述凸焊螺母3配合,即可将电子控制单元与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支架固定连接,简单高效,且易于拆卸维护。
所述安装孔2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所述安装孔2的数量也不同,优选的,只要可以实现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的稳定性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2的数量为6个,相应的,所述凸焊螺母的数量为6个。
为了便于电子控制单元散热,所述支架本体1上设有用于承载电子控制单元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边缘设有所述安装孔2,安装电子控制单元时,所述承载部与电子控制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承载部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孔4。有利于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还可以减重。
安装电子控制单元时,电子控制单元与承载部之间的间隙与所述散热孔4配合,提高电子控制单元的散热效果,提高行车的稳定性。
电子控制单元与承载部之间的间隙的形成有多种,优选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间隙结构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13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熔模铸造浇冒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轴承套圈热锻造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