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脑室-腹腔分流通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0966.8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04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少华;阮思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少华;阮思美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广东中亿律师事务所 44277 | 代理人: | 王向东 |
地址: | 52840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脑室 腹腔 分流 通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神经外科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使用的通条为管状,中间有一管蕊,手术时持通条从头部切口插入经皮下通向腹部切口,拔出管蕊,导入硅胶引流管(管外径2.5mm),再拔出通条,硅胶引流管埋于头部切口至腹部切口之皮下。这种结构的通条由于主体为空心管,管壁较薄,因此通条在使用过程中不够坚硬,容易弯曲,皮下穿行的操作十分困难,往往导致不能一次性完成皮下隧道置管,手术时间延长,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手术质量;另外,这种管状结构的通条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生产成本高,而且不易清洗和消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质地坚硬,易操作,可一次性形成头部切口至腹部切口的皮下隧道,可缩短手术时间,且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制作简单,容易清洗和消毒的脑室-腹腔分流通条。
为实现这种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通条主体和与通条主体的一端连接的握持部,所述通条主体为实心的金属条,通条主体的另一端为尖端为弧形的锥形端部,在锥形端部上设有用于牵引引流管的穿孔。
所述通条主体1的长度为500-800mm。所述通条主体1的直径为3-6mm。
所述穿孔的直径为2.6-3.0mm,优选为2.8mm。
所述穿孔的中心距尖端的距离为5-15mm,优选为10mm。
所述通条主体由不锈钢制成。
所述握持部由木料或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通条主体为实心,因此相对现有技术的通条更坚硬,操作时,可一次性形成头部切口至腹部切口的皮下隧道。又由于是实心结构,因此制作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容易清洗和消毒。在此基础上,如果选用不锈钢材料,取材更方便,材料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通条主体锥形端部附近的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通条主体1为一条长600mm,直径4mm的不锈钢条,其一端用木料或塑料做一手柄即握持部2,另一端稍磨尖,类似原子笔尖样,但不能太尖锐,该尖端11为微小的圆弧形,尖端11后部为锥形,形成一锥形端部12,并在距尖端11距离为10mm处钻穿一直径为2.8mm小孔,该小孔即用于牵引引流管的穿孔13。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使用时术者手握通条握持部从头部切口向下经耳后、颈部、胸部皮下穿行,在剑突下皮肤切口穿出,将硅胶引流管头端穿过锥形端部的穿孔并结扎,然后术者将通条抽出,硅胶引流管带入皮下,完成皮下隧道置管。
该通条主体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但应当在本技术领域通用的尺寸范围内。可根据各种年龄段或不同体形的人生产不同规格尺寸的通条,通条大致尺寸优选以下范围:长度为500-800mm,直径为3-6mm(该直径是指除锥形端部的通条的其他部分的直径),穿孔的直径为2.6-3.0mm,进一步优选2.8mm。穿孔的中心距尖端的距离优选为5-15mm,进一步优选1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原则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任何对上述实施例作出的具有同等功能或效果的各种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少华;阮思美,未经林少华;阮思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09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家禽加工工作台
- 下一篇:屠割猪肉体三层式全自动分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