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气消声器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9639.0 | 申请日: | 201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0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彭杨;侯小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李翔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消声器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消声元件,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排气消声器以及包括该排气消声器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噪声是汽车最主要的噪声源之一,因此在汽车的排气系统中设置有排气消声器来降低排气噪声。
目前常用的排气消声器有多种形式,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为在消声器内部设置隔板,通过隔板和管孔的反射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对于排气消声器来说,不但要消声性能好,而且要对排气气流的阻力尽可能小,从而不会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及经济性能。但是,为了能够达到更好地降噪效果,需要声波在消声器中不断地反射,这样就会增大消声器对排气气流的阻力,二者难以兼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该排气消声器具有能够在一定气压下开启的弹性元件挡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该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隔板,该隔板上设置有第一孔,其中,所述隔板上还设置有第二孔,该第二孔处设置有能够在一定气压下开启的阀门件。
优选地,所述阀门件为连接在所述壳体或所述隔板上的弹性元件。
优选地,所述阀门件铰接在所述壳体或所述隔板上,所述阀门件与所述壳体或所述隔板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板垂直于所述壳体的轴向设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气消声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排气消声器的隔板上设置有弹性元件挡片,该弹性元件挡片能够在一定气压下开启。当汽车排气流速较低时,消声器内气压小于阈值,弹性元件挡片关闭,该排气消声器能够很好地进行消声;当汽车排气流速较高时,消声器内气压大于阈值,弹性元件挡片开启,虽然降噪效果有所下降,但是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排气噪声已经不再是主要噪声源,而该弹性元件挡片开启后降低排气消声器对排气气流的阻力,以使得排气背压降低,对于发动机功率的发挥有很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排气消声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排气消声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 2隔板
3第一孔 4第二孔
5阀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排气消声器的壳体的内部和外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该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隔板2,该隔板2上设置有第一孔3,其中,所述隔板2上还设置有第二孔4,该第二孔4处设置有能够在一定气压下开启的阀门件5。
对于传统排气消声器来说,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排气气体从进气口进入壳体内部,再从排气口排出。通常在壳体1之内设置多个隔板2,这样就通过隔板2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多个腔室,每个隔板2上均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孔3,这样各个腔室之间通过该第一孔3连通,从壳体的进气口进入壳体内部的气体穿过各个隔板2上的第一孔3,再从排气口排出。在气体经过排气消声器的过程中,气体在壳体1的内部被各个隔板2不断反射等,并在此过程中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排气消声器在隔板2上增加了第二孔4,该第二孔4处设置有能够在一定气压下开启的阀门件5。在汽车低速运行时,排气流速较低,排气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来源之一,因此需要利用隔板2对气流的阻挡和声波的反射来起到降噪作用,而且此时由于壳体1内的气压较低,第二孔4处的阀门件5不会开启,从而保证气体在壳体1中充分震荡以降低噪声;在汽车高速运行时,此时排气噪声已经不是主要的噪声来源,此时对排气降噪的要求较低,而由于排气流速较高,导致排气消声器内压力较大,当压力大于一定值时,第二孔4处的阀门件5打开,气体可以通过第一孔3和第二孔4穿过各个隔板2,从而有利于降低排气消声器中的气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96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尾气排放催化剂载体结构
- 下一篇:自控补气式空气动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