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式可伸缩悬移顶梁巷道超前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6843.7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0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欧亚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亚伟 |
主分类号: | E21D23/22 | 分类号: | E21D2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2470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式可 伸缩 顶梁 巷道 超前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井下支护设备,具体为一种适用于采煤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护的自移式悬移顶梁支架。
背景技术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煤工作面所有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20m范围内,必须加强支护;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此范围内的巷道高度不得低于1.8m。即采煤工作面两顺槽20m范围内必须采取超前加强支护。
综采工作面端头是工作面与回采巷道的交汇处。端头区是采运设备的交 接点,该处设备布置密集,而且是行人、通风、运料及输煤的咽喉,端头管 理和支护的好坏,是决定工作面能否正常运转、工作面安全程度的关键。因而,改善 综采工作面端头的支护状况,实现综采工作面端头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对提高矿井生产率和保障矿井安全意义重大。
传统的采煤工作面两顺槽超前支护主要以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进行支护,根据巷道断面及顶板压力情况确定支护参数,以确保安全出口的畅通。但是在特殊地质条件和临面开采时,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进行超前支护的局限性逐渐表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支护强度低 对于顶板压力大的煤层,达不到支护强度,易造成工作面安全出口顶板下沉,单体支柱钻底多,回撤困难,特别是工作面后部密集切顶处尤其如此,即增加了劳动强度,又不利于安全生产。
(2)支护速度慢 由于单体液压支柱、顶梁的支设和回撤速度难以大幅度提高,制约工作面推进速度,难以实现高产高效
(3)劳动强度大 由于支设、回撤单体支柱以及顶梁频繁,并且全部采用人力,造成工作面回采使用人员多,劳动强度大。
(4)成本高,安全性差 因顶板压力大或操作等原因,支柱,顶梁柱鞋的损坏较大,增加成本支出,并且工序复杂,人工操作多,造成事故的概率较大。一些压力大,顶板松软的地区,金属顶梁回收难度大,还需做木棚,材料浪费严重。
针对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进行超前支护的局限性,
设计一种力学性能好、承载能力高,安设及拆移方便的回采工作面超前特种巷道支架。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力学性能好、承载能力高,安设及拆移方便的回采工作面超前特种巷道支架,即可伸缩悬移顶梁巷道超前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可伸缩悬移顶梁巷道超前支架,包括前节支架、中节支架与后节支架,其特征在于:在前节支架、中节支架与后节支架的顶梁1的下方设置有两个托梁滑动槽2,位于托梁滑动槽2内的托梁3将前节支架、中节支架与后节支架连接;
所述的托梁3可用弹簧钢板制造,且与中间支架顶梁固定连接,与前节支架顶梁、后节支架顶梁滑动连接;
在每两节支架的顶梁1之间各设有一组移架油缸4,移架油缸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相邻两节支架的顶梁1的下方;
在顶梁1的两端下方铰接有立柱油缸,且在顶梁1的中间下方设置有用于连接立柱5的连接耳6;
顶梁1两端铰接有护帮板7一端,同时在顶梁1与护帮板7之间设置有与顶梁1和护帮板7铰接的护帮板油缸8;
所述的顶梁1的前后两次设置有侧护板9,侧护板9与顶梁内的凹槽滑动连接,且侧护板9与顶梁之间设置有侧护板油缸;
顶梁1的下方还可设置有拉架千斤顶10。
所述的中节支架顶梁宽与前节支架顶梁和后节支架顶梁,可设置两排立柱5。
积极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力学性能好,承载能力高,机械化程度高,全液压控制,支架的稳定性好,劳动强度低, 安设及拆移方便,对巷道坡度起伏的适应性高,支护断面大,不影响通风支护费用低。这种支架能保持回采工作面端头及支承压力影响区的巷道的稳定,使生产及安全有保障,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单个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为:顶梁1、托梁滑动槽2、托梁3、移架油缸4、立柱5、连接耳6、护帮板7、护帮板油缸8、侧护板9、拉架千斤顶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亚伟,未经欧亚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68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