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蓄热器的内燃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153278.9 | 申请日: | 2012-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0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 发明(设计)人: | 马重芳;张红光;王恩华;范伯元;杨凯;吴玉庭;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F01C13/00;F01C20/24;F01P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魏聿珠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器 内燃机 排气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余热回收技术领域,涉及带蓄热器的内燃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该系统采用利用导热油回路将内燃机排气中的余热传递给有机朗肯循环回路蒸发器中的工质,利用串联在有机朗肯循环回路中的蓄热器从有机工质吸收热量或释放热量给有机工质,采用单螺杆膨胀机输出有用功带动发电机发电,通过设计的闭环控制系统根据内燃机的工作状态分别调节导热油回路、有机朗肯循环回路和蓄热回路的热力循环工作状态。
背景技术
当前车用内燃机的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只有一小部份被转换为有用功输出,还有近三分之二的热能被发动机的排气、冷却系统和发动机本体的对流和辐射散热白白消耗掉。如果这部份浪费的能量能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发动机燃料的总热效率,节省能源消耗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内燃机做功时向环境的散热,改善环境质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目前利用内燃机废弃的余热的方法主要有:利用余热取暖,利用废气高温的温差发电,利用余热的吸附式热泵制冷和利用余热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或输出有用功。利用余热取暖在冬季可以较好的利用发动机的余热,但在其它季节不需要取暖时无法充分利用内燃机的余热。利用温差发电技术受到转换效率低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实现实用化的应用。利用吸附式热泵制冷装置往往体积太大,效率不高,也不适合车用内燃机应用。利用有机朗肯循环的余热回收技术在当前效率是最高的,采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目前还在研究阶段,当前的型式都很少考虑车用内燃机工作工况变化范围广,动态工作过程持续时间长,余热热量不稳定的特点,在某一个工况点能实现内燃机余热的最大化利用,但在其它工况点则很难做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带蓄热器的内燃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及控制方法。针对车用内燃机工作时排气余热热量变化大不稳定的特点,利用相变蓄热材料来调节排气余热热量在工作过程中的分配,保证内燃机动态工作过程中因排气余热大范围变化时有机朗肯循环回路中有机工质流量的变化不致太大,从而保证膨胀机输出功率波动幅度不大,能实现有机朗肯循环回路稳定的功率输出,同时有利于延长工作部件的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利用排气温度闭环反馈控制的导热油回路将内燃机排气带走的余热充分传递给有机朗肯循环回路的有机工质,利用过热温度闭环反馈控制的蓄热回路来调节工作过程中余热的释放速度、利用冷凝温度分别闭环反馈控制结合开环控制的有机朗肯循环回路将导热油回路传递过来的余热转换为有用功输出,带动发电机发电,导热油回路和有机朗肯循环回路通过蒸发器耦合在一起,蓄热回路和有机朗肯循环回路通过蓄热器耦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带蓄热器的内燃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导热油回路,有机朗肯循环回路,蓄热回路和控制通路。
所述的导热油回路,包含工质泵11,排气热交换器4,蒸发器8,排气常开开关阀5,排气常闭开关阀6以及连接它们的管道;调节电机9与工质泵11相连并驱动其运转,压力调节阀10与工质泵11并联,用于限制导热油回路的最高压力差,排气热交换器4串接在涡轮出口的排气管上,排气热交换器4的壳侧流体为高温废气,管侧流体为导热油,导热油温度传感器12安装在排气热交换器4出口侧的管道上,在排气热交换器4的废气入口前的管道上串接排气常开开关阀5,在排气常开开关阀5的入口前的管道上的旁路排气管上串接排气常闭开关阀6;
所述的有机朗肯循环回路,由工质泵18,蒸发器8,蓄热器13,单螺杆膨胀机25,冷凝器14依次通过管道首尾相连组成;调节电机19与工质泵18相连并驱动其运转,压力调节阀20与工质泵18并联,用于限制有机朗肯循环回路的最高蒸发压力,单螺杆膨胀机25与发电机26相连,带动其发电,冷凝器风扇15安装在冷凝器14的正前方,由与其同轴的冷凝器风扇调节电机16驱动;
所述的蓄热回路,由工质泵23,控制阀21,蒸发器8,蓄热器13依次通过管道首尾相连组成,调节电机22与工质泵23相连并驱动其运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32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漏水孔的装饰尾管
- 下一篇:汽车催化器隔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