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柔软扁平数据线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2696.6 | 申请日: | 201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3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吕秀云;陈夏裕;王惠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08;H01B7/17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23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柔软 扁平 数据 线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线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柔软扁平数据线缆。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速数据电缆的结构是在镀银软铜线导体上挤出发泡聚烯烃绝缘,在两根绝缘芯线外绕包铝塑复合带形成屏蔽线对。多个屏蔽线对集合成缆后,在缆芯外绕包非吸湿性绝缘带、铝塑复合带(铝层朝外),然后镀锡软铜线编织屏蔽,PVC材料外护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柔软扁平数据线缆,此柔软扁平数据线缆能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柔软扁平数据线缆,所述柔软扁平数据线缆包括:八根由1股位于中心的软圆导线和绞合于其表面的6股软圆导线组成的束绞线芯,所述软圆导线表面均镀有锡层;所述八根束绞线芯均包覆有绝缘层且两两绞合形成四对屏蔽对绞组;所述四对屏蔽对绞组各自的外表面均绕包有单面铝箔带,且此四对屏蔽对绞组平行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内,一聚氯乙烯层包覆于所述四对屏蔽对绞组外表面,且相邻屏蔽对绞组之间通过此聚氯乙烯层隔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单面铝箔带宽度为10mm,厚度为0.04mm。
2. 上述方案中,所述软圆导线直径为0.175m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柔软扁平数据线缆,而由于每对线对都采用了超薄型单面铝箔,因此每对线都有极强的金属屏蔽层保护,成功的解决了传统扁平数据电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每个线对之间信号的串音问题难以克服的问题,而超薄型的单面铝箔结构的引入,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原理,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干扰其它设备工作的目的,因此真正实现了扁平数据电缆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柔软扁平数据线缆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柔软扁平数据线缆;2、软圆导线;3、束绞线芯;4、锡层;5、绝缘层;6、屏蔽对绞组;7、单面铝箔带;8、聚氯乙烯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便携式柔软扁平数据线缆,所述柔软扁平数据线缆1包括:八根由1股位于中心的软圆导线2和绞合于其表面的6股软圆导线2组成的束绞线芯3,
具体为:束绞线芯采购7盘¢0.175mm的镀锡软圆导线,导体具体技术要求见下表,放置在束绞设备的放线架上,按照“1+6”结构,采用束绞节距为9.8mm进行绞合,得到束绞导体,该束绞导体的平均直径在¢0.525mm。
下表1为¢0.175mm的镀锡软圆导线的技术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26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气元件和用于电气元件的托盘
- 下一篇:具有改进的光输出的LED灯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