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2210.9 | 申请日: | 201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8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宗凯;李华;骆建军;刘书海;李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F16F1/3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震器 支座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零部件,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减震器是一种对整车起到支撑减震作用的部件,其下端安装在转向节上,其上端通过安装在上支座总成上与车身连接。现有的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减震橡胶件,减震橡胶件位于上盖板及下盖板之间,且与上盖板硫化为一体。
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与减震器的装配关系如下:减震器的减震筒体的上端面与减震器上支座总成的下盖板联为一体,减震筒体内设置有活塞杆和缓冲块,活塞杆穿过缓冲块且与缓冲块过盈配合,活塞杆上端穿过下盖板及减震橡胶件,位于上支座总成内,且与减震橡胶件过盈配合。在减震器的外围设置有减震弹簧。
在车轮上下跳动时,减震弹簧通过上支座总成向车身传递垂向载荷,在垂向载荷过大时减震筒体的上端面与缓冲块接触,防止车轮跳动行程过大,活塞杆、减震弹簧、缓冲块传递上来的力全部通过减震橡胶件传递到上支座总成,经上支座总成吸收后通过上盖板再传递到车身。该结构的抗冲击性能很大一部分由减震橡胶件的性能决定,由于减震橡胶件和上盖板硫化为一体,因此减震橡胶件的外形受上盖板形状的限制,不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其性能只能由减震橡胶件的邵氏硬度决定,为了抗击较大的过载冲击力,缓冲橡胶的邵氏硬度会设计的很大,路面反馈到上支座总成上的力吸收较少,大部分直接作用于车身,驾驶者会明显感觉路面反馈回来的颠簸感,影响操纵稳定性及安全舒适性。此外,因为上支座总成上的力吸收较少,冲击力通过上盖板传递到车身,上盖板承受的力较大,强度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其能够方便地改变上支座总成中减震橡胶套的形状,分解减震器上支座总成的受力,在防止疲劳损坏的同时,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操纵稳定性及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减震橡胶套,还包括内骨架和套管,内骨架开设有中心孔,内骨架的外面与减震橡胶套的内壁相适配,并与减震橡胶套固定连接;所述套管的内壁与减震橡胶套外壁相适配,并固定连接,套管与上盖板的内壁过盈配合,减震橡胶套的上端面与上盖板顶部的下面对应/接触,减震橡胶套的下端面与下盖板的上面接触;所述内骨架的中心孔与汽车减震器活塞杆的上端部配合连接。
所述内骨架外面中部设有圆环状的凸起,使内骨架与减震橡胶套的配合更加牢固。
所述内骨架、减震橡胶套和套管硫化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与减震器装配时,减震器的活塞杆上端穿过下盖板及内骨架的中心孔,与内骨架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通过采用内骨架、减震橡胶件和套管硫化为一体后,一起压装在上盖板内,采用该结构后,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内骨架外面及套管内壁的形状来调整减震橡胶件形状,使减震橡胶件的外形不受上盖板形状的限制,方便地改善减震橡胶件的形状,提高减震橡胶件的性能,较好地吸收活塞杆、减震弹簧、缓冲块传递上来的力,防止了在长时间冲击载荷作用下,疲劳损坏,同时还提高了操纵稳定性及安全性。另外,该上支座总成能够更好地控制减震橡胶件的压入位置,防止了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的异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减震器装配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骨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管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骨架、减震橡胶件和套管硫化为一体的剖视图;
图5为现有的汽车减震器上支座总成与减震器装配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22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