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合大容量的液-液萃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4327.2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5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袁珂;黄雅思;钟娇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1/04 | 分类号: | B01D1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合 容量 萃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萃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合大容量的液-液萃取装置背景技术
液液萃取又叫溶剂萃取,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农林等多个领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溶剂和萃取条件,从混合物中萃取某些组份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常见的液液萃取的方法一般都是采用分液漏斗、烧杯、移液管、移液枪、离心管等多种器具,利用这些器具进行萃取适合混合物和萃取液量较少时,经过振摇使样品和萃取剂充分混合后,静置或离心,待分层后用转移工具转移,需要操作者反复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经常发生液体滴落的现象,这种操作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也难于适应大批量的萃取工作;现有的萃取的设备,如错流萃取、逆流萃取等装置,虽然可以解决人工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存在成本过高、设备复杂等问题,导致其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在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组装简单、成本低、适合大量溶液快速萃取的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
所述的一种适合大容量的液-液萃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盛装混合溶液的分液容器、用于盛装萃取液的萃取容器、玻璃导管、橡胶管、与萃取容器相连的抽气装置,所述分液容器和萃取容器通过橡胶管连接形成流路,所述分液容器的瓶口密封设置一孔胶塞,萃取容器的瓶口密封设置双孔胶塞,所述一孔胶塞和所述双孔胶塞分别插接设置中空的玻璃导管。
所述的一种适合大容量的液-液萃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孔胶塞上插接的玻璃导管可活动的上下移动。
所述的一种适合大容量的液-液萃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液容器和萃取容器为玻璃容器。
所述的一种适合大容量的液-液萃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液容器和萃取容器的容积不低于5000ml。
本实用新型一种适合大容量的液-液萃取装置,各部件均为实验室常见设备,装置成本低、各部件之间的连接非常简单、操作使用方便、可随时随地组装进行萃取工作;通过增大玻璃容器的容积,可以适应大批量的萃取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一孔胶塞;2-橡胶管;3-玻璃导管;4-抽气装置;5-双孔胶塞;6-萃取容器;7-分液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适合大容量的液-液萃取装置,包括分液容器7、萃取容器6、玻璃导管3、橡胶管2、抽气装置4,分液容器7和萃取容器6均采用玻璃制品,在分液容器7的瓶口密封设置一孔胶塞1,在萃取容器6的瓶口密封设置双孔胶塞5,一孔胶塞1和双孔胶塞5中分别插接设置中空的玻璃导管3,一孔胶塞1上插接的玻璃导管3的一端插入到萃取液面以下萃取液与样品液面的临界液面以上,另一端连接橡胶管2后与双孔胶塞5上的玻璃导管3相连,从而形成流路,双孔胶塞5的另外一孔上插接的玻璃导管3,一端插入到萃取容器的液面以上,另一端通过橡胶管2与抽气装置4连接,插接到胶塞上的玻璃导管可活动的上下移动,根据液面的高低来调整玻璃管3插入容器中的长度;操作时,首先振摇分液容器7中的混合溶液,充分混合后静置待上下溶液分层时,移动一孔胶塞1上的玻璃导管3,使玻璃导管3的下端口插接到临界液面以上萃取液面以下,通过橡胶管2连接好分液容器7和萃取容器6,以及萃取容器6与抽气装置4,启动抽气装置4,萃取容器6内压力减小,分液容器7中的萃取液通过玻璃导管3和橡胶管2形成的流路进入到萃取容器6中,达到分离的目的。采用玻璃制品,方便操作者观察容器内液面的位置,及时移动玻璃导管3,此设备操作十分简单,适合大量溶液的萃取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43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持控制装置与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
- 下一篇:悬架构造、悬架连杆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