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孔路面材料雨水附着率的测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3136.4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2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蒋玮;沙爱民;肖晶晶;王振军;李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5/02 | 分类号: | G01N5/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史玫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路面 材料 雨水 附着 测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面材料性能的检测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多孔路面材料的雨水附着率的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相对于目前以密实型材料为主的路面铺装,采用多孔路面材料铺筑透水路面,能够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热导效应;减小暴雨时的洪峰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显著降低车辆行驶噪声,有效改善道路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可显著提高道路的生态环保效益,因而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当雨水降落到多孔材料的透水路面上时,首先对路面结构进行浸润,此过程中由于分子力的吸附作用,路面结构中的孔隙开始附着水分,只有当降雨量持续到路面各透水结构层处于饱和的水吸附状态时,后续的降雨才会进行初始入渗或进入路面内部的排水系统。因此,需要确定多孔路面材料的水附着率,进而准确计算渗入路面结构和路基中的雨水量,进而更合理、科学的确定满足一定降雨量条件和渗透功能要求的透水路面结构厚度。而当前在路面材料的测试方法与装置中,没有专门涉及到多孔路面材料雨水附着率的试验装置。
发明内容
为准确计算降雨时渗入透水路面结构和路基的雨水量,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方便、简单测试多孔路面材料雨水附着率的测试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多孔路面材料雨水附着率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待测试件的测试台、放置于待测试件顶面上的沥水环和设置于待测试件上方的喷雾器,所述测试台上放置待测试件的位置处开设有观察孔。
所述沥水环的上表面的外沿向下倾斜。
所述沥水环的外部半径与内部半径之差大于等于100mm。
所述沥水环的内部直径与观察孔的直径相同。
其中的待测试件通过标准马歇尔击实得到,不脱模进行测试。
采用本装置可以方便、快速测定多孔路面材料的雨水附着率,根据测定结果,能够更加准确计算渗入路面结构和路基中的雨水量,从而得出满足渗透功能要求的合理透水路面结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孔路面材料雨水附着率的测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考图1,该实施例的多孔路面材料雨水附着率的测定装置包括放置待测试件3的测试台1、放置于待测试件3顶面上的沥水环2和设置于待测试件3上部的喷雾器5;其中,沥水环2的内径为100mm,外径为200mm,并且该沥水环2的外沿整体向下倾斜,其倾斜角度为5°,从而使滴落到沥水环2上的水向沥水环2四周流出;测试台1为边长为300mm的方形板,方形板中央开设有直径为100mm的观察孔6,方形板四周有支架,方便从观察孔6处观察待测试件3底部的透水情况;所述测试台1上设置有喷雾器5,喷雾器5的喷嘴4距离测试台1的台面距离为200~300mm,通过设置,喷雾器5以方形板中央观察孔6为中心,定时(或按照设定的间隔时间)均匀的向下喷水雾。
测试时,待测试件3通过标准马歇尔击实成型(试件不脱模,尺寸为直径101.6,高度为63.5±1.3),称取待测试件3的原始质量m1后,将待测试件3放置于测试台1上的观察孔6处,并且使待测试件3的底部中心与观察孔6的圆心重合,然后将沥水环2放置于待测试件3的上表面,同样要求沥水环2的圆心与待测试件3上表面的中心重合,之后启动喷雾器5,喷雾器5按照设定的间隔时间(喷雾5秒,暂停10秒,然后继续喷雾5秒,暂停10秒,循环……)以测试台1上的观察孔6为中心均匀的向下喷水雾,喷雾量为10ml/min,距喷嘴100mm处的喷雾面积为7854mm2,即距喷嘴100mm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喷雾量为0.127ml/(min·cm2)。实验人员从观察孔6观察待测试件3底部,当待测试件3底部首次出现悬挂的水滴时,关闭喷雾器5,取出待测试件3,称取待测试件3的喷雾后质量m2。待测试件3的水附着率a按照式(1)进行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31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