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气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2827.2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01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安占飞;马骊溟;赵玉和;郭建亭;陈宾;王玉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5/04 | 分类号: | F01N5/04;F01D15/1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尾气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循环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尾气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燃料燃烧的热量除了转化为有用的机械能外,其余大部分的热量都在机构的降温、摩擦、传递和尾气中遗失,其中尾气带走了绝大部分。目前,汽车发动机燃油能量分配为:20%转换为机械能,作为动力;35%为尾气损失;35%为冷却液和机油损失;10%为摩擦损失。这不仅是一种能量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气热污染,如何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充分地开发利用尾气能量是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汽车发动机尾气进行发电装置,以提高发动机能量利用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汽车尾气发电装置包括发电机、齿轮传动机构、涡轮、尾气进气管道和尾气出气管道,涡轮的轮毂与齿轮传动机构中的大齿轮同轴设置,尾气进气管道和尾气出气管道分别垂直连接于涡轮轴两端,传动机构中的小齿轮与发电机相连;在尾气进气管道的另一端还设置有与发动机相连通的转速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其他技术特点:
所述的转速传感器的型号为转速测量传感器WTK-1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优点:
(1)节能、环保:与同排量车相比,废气发电混合动力车的城市工况可提升10%-15%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12%左右。
(2)燃油经济性高:由于能量利用率由原来的30%-40%提高到了45%以上,所以混合动力车可以节省近一半汽油,而且几乎没有发动机噪音和尾气污染。
(3)提高能量利用率:一般情况下,我们车用发动机的废气都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废气的动能被白白的浪费。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加强,汽车混合动力将成为未来车的发展方向。但是混合动能车一般只是注意了节约现有能源,而没有对废气进行有效的利用,废气发电混合动力系统就是在节能意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废气进行发电,从而提高了对能量的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尾气发电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符号分别表示:1、尾气进气管道,2、大齿轮,3、涡轮,4、转速传感器,5、尾气出气管道,6、传动机构,7、发电机,8、叶轮,9、轮毂。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尾气发电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安装位置。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能量转换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汽车尾气发电装置包括发电机7、齿轮传动机构6、涡轮3、尾气进气管道1和尾气出气管道5,涡轮的轮毂9与齿轮传动机构中的大齿轮2同轴设置,尾气进气管道1和尾气出气管道5分别垂直连接于涡轮轴两端,传动机构中的小齿轮与发电机相连;在尾气进气管道的另一端还设置有与发动机相连通的转速传感器4。本实用新型利用尾气涡轮和发电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高效实用新型涡轮发电系统。
参见图2,显示了废弃发电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安装位置,将它设置于汽车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
参见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能量转换原理图发动机排出来的尾气具有强大动能,这部分动能经过尾气进气口进入涡轮室带动涡轮旋转,转化为涡轮的机械能,轮毂与大齿轮同轴,大齿轮通过同步带与小齿轮相连而把机械能转移到发电机,经过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进而转化为轮轴的机械能,驱动汽车行驶。
参见图4,当汽车起步时,因需较大驱动力矩用发动机驱动;起步后低速行驶时,用电机驱动;随着油门加大转速不断提高,需要对飞轮转速进行识别,如果转速满足设定需要(r>3500),废气开始推动涡轮进行旋转,涡轮带动同轴的发电机转子,使发电机进行发电,向蓄电池充电.如果飞轮转速不满足设定的需要(r<3500),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不推动涡轮工作,继续由蓄电池提,从而实现以节约能源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28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