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绞盘换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6617.2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9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云;吕兴润;马淑平;郭鹏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28 | 分类号: | B66D1/28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黎明 |
地址: | 250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绞盘 换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绞盘换向装置,属于汽车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使用方便,现在一般要求绞盘能够前后出绳,但汽车底盘上空间狭窄,仅能装上一个绞盘,不能实现前后出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绞盘换向装置。
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绞盘换向装置,包括支架、钢丝绳、大导轮和小导轮,所述支架包括倒L型的支撑板,该支架通过支撑板的垂直面使用螺栓连接在车架纵梁上,支撑板的水平面上焊接有倒U型的弯板,所述大导轮和小导轮位于弯板下方的支撑板的水平面上,分别套装在固定于弯板和支撑板之间的大导轮轴和小导轮轴上并可绕其转动,所述钢丝绳一端导入大导轮,该端沿大导轮向后导出实现向后出绳,沿小导轮导出实现向前出绳。
所述大导轮轴和小导轮轴分别通过大导轮挡板和小导轮挡板使用螺栓固定在弯板上。
所述弯板上小导轮安装端设置有大倒角。
在支撑板和弯板上焊接有至少一处加强板。
在弯板和加强板之间焊接有至少一处加强筋。
在支撑板的两个垂直面之间焊接有支架加强筋,该支架加强筋的中间设置有减重孔。
在大导轮和小导轮安装位置的弯板上分别焊接有大导轮加固板和小导轮加固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大一小两个导轮组合使用,可以在无需抽出钢丝绳头、更无需拆卸导轮的情况下,方便实现钢丝绳方向的换向,具有构思新颖、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简单、满足于各种车辆的需求、经济附加值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左视图。
图中:1钢丝绳、2大导轮、3小导轮、4大导轮轴、5小导轮轴、6大导轮挡板、7小导轮挡板、8支撑板、9弯板、10加强板、13加强筋、16支架加强筋、17小导轮加固板、18大导轮加固板、19车架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左视图。
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钢丝绳1、大导轮2和小导轮3。
所述支架包括倒L型的支撑板8,这种折弯件的强度大。
所述支架通过支撑板8的垂直面使用螺栓连接在车架纵梁19上,支撑板8的水平面上焊接有倒U型的弯板9。
所述大导轮2和小导轮3位于弯板9下方的支撑板8的水平面上,分别套装在固定于弯板9和支撑板8之间的大导轮轴4和小导轮轴5上并可绕其转动。
所述钢丝绳1一端导入大导轮2,该端沿大导轮2向后导出实现向后出绳,沿小导轮3导出实现向前出绳。
所述大导轮轴4和小导轮轴5分别通过大导轮挡板6和小导轮挡板7使用螺栓固定在弯板9上,方便更换导轮和导轮轴。
所述弯板9上小导轮3安装端设置有大倒角,既方便前出绳换向又可节省材料,减轻支架重量。
在支撑板8和弯板9上焊接有至少一处加强板10,该加强板10采用整体板料切割制作,强度大。
在弯板9和加强板10之间焊接有至少一处加强筋13。
上述加强板10和加强筋13根据整个支架受力有限元分析焊接在弯板9和支撑板8上合适位置和合适数量,作为具体实施例,设有三个加强板10和三个加强筋13,以更好地起到加强弯板9的作用,防止弯板9撕裂变形。
在支撑板8的两垂直面之间焊接有支架加强筋16,起到支撑和加强整个支架的作用。
所述支架加强筋16的中间设置有减重孔,既方便底盘管路通过又可减轻支架重量。
在大导轮2和小导轮3安装位置的弯板9上分别焊接有大导轮加固板18和小导轮加固板17,进一步加强此处弯板9强度。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钢丝绳1根据图示方向导入大导轮2,沿大导轮2向后可实现向后出绳,而稍微一摆角度,沿小导轮3导出即可实现向前出绳,这样两个一大一小导轮组合使用即可使钢丝绳换向,无需抽出钢丝绳头,更无需拆卸导轮,极其方便操作。
本实用新型具有构思新颖、结构合理、简单又美观实用、可满足于各种车辆的需求、经济附加值高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案,只是举例说明,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等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66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