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缝内液体携砂模拟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3225.0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94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卢拥军;程兴生;管保山;崔明月;崔伟香;邱晓惠;刘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0 | 分类号: | G01N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景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模拟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田储层模拟测试研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缝内液体携砂模拟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内低渗透储层的不断增多,水力压裂技术越来越成为油气藏增产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压裂过程中主要是使用压裂液将支撑剂携带到裂缝中,当压裂过后裂缝闭合后能够在储层内形成一个高导流能力的支撑剂裂缝通道,因此携砂液在裂缝内的流动状态决定了支撑剂在裂缝内的铺置及压后的支撑剂导流通道的导流能力,这将直接关系到压后增产效果,因此能够模拟携砂液在裂缝内的流动及支撑剂的铺置状态将对压裂效果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用于裂缝内液体流动实验模拟的装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外文献SPE106272介绍的API导流室,这种装置是目前用于压裂裂缝内铺置支撑剂评价导流能力的实验装置,其装置选用岩心尺寸为长7″宽2″厚3″,两岩心板之间的裂缝宽度为2~8mm,岩心端面呈椭圆形,实验过程中将中间加有支撑剂的两岩心板对放然后放入岩心夹持器中,进行导流能力测试,但该装置无法进行携砂液在裂缝内的流动测试以及观测实验过程中携砂液的流动状态。
另外一种酸岩反应的平行板裂缝模拟装置(专利号200820108724.8)描述了一种能够进行裂缝内液体流动模拟及裂缝内酸岩反应测试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同样不能导入携砂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内液体携砂模拟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能够导入携砂液,从而模拟现场条件下压裂过程中裂缝内携砂液流动状态以及支撑剂在裂缝内的沉降,能够克服现有的用于裂缝内液体流动实验模拟装置无法导入携砂液、从而不能进行携砂液在裂缝内的流动测试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缝内液体携砂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具有平行板裂缝的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连接在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入口处的液体输入管道、以及连接在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出口处的液体输出管道,所述缝内液体携砂模拟实验装置还包括:将支撑剂泵送到平行板裂缝中的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连接到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上。
进一步地,所述泵送装置包括:增压泵(5),设置在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外、砂罐(4),设置在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外并与所述增压泵(5)连接、以及泵送管道,连接所述砂罐(4)、所述增压泵(5)和所述平行板裂缝。
进一步地,所述平行裂缝的宽度为5mm至20mm,平行裂缝的长度与宽度的比例在4∶1至8∶1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输入管道上设有入口液流聚集阀(12),所述入口液流聚集阀(12)连接液泵(1)。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输出管道上设有出口流聚集阀(11),所述出口流聚集阀(11)与回压调节器(10)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上还连接有压力传感器(7)。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上还连接有排空阀(8)。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上还连接有放空阀(9)。
进一步地,所述放空阀(9)设置在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排空阀(8)设置在所述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在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上装有泵送装置,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支撑剂泵入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的平行板裂缝内,与由泵送系统输入平行板裂缝内的液体混和后形成携砂液,从而模拟压裂过程中携砂液在裂缝内的流变状态,以及支撑剂在裂缝内的沉降,对比不同粘度液体携砂性能以及支撑剂在裂缝内的沉降及铺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缝内液体携砂模拟实验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
1-液泵,2中间容器,3管阀件,4砂罐,5增压泵,6透明平行板裂缝模型,61-平行板裂缝,7压力传感器,8排空阀,9放空阀,10回压调节器,11出口液流聚集阀,12入口液流聚集阀31-液体输入管道33液体输出管道41-泵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32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胶囊质量检测机
- 下一篇:一种改进型乌氏粘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