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承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2100.6 | 申请日: | 201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1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周初宪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56 | 分类号: | F04D29/05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固定结构,尤指一种可有效固定轴承,并增加轴承外缘与轴筒内壁间的配合精度的轴承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中,由于其内部的电子元件在运作时会产生许多的热,假设一直持续处于高温状态下,则会令电子元件降低执行效率,严重者甚至损坏烧毁,故为避免电子元件执行效率不佳或损毁,一般皆会搭配至少一散热单元(如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及一风扇装置以对所述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藉以提升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
然而,公知风扇其组装轴承时,为组装方便,轴承与轴筒是采用松配合的方式结合,而轴承内孔与扇叶轴心也使用相同方式配合,但此种方式虽具有快速组装的特性,但并非无缺点,当风扇运转时,轴承与轴筒间的相对震动发出异音。
故为改善轴承与轴筒间的震动问题,风扇固定内部的轴承方式较为常见是分为塑胶射出成型及金属紧配两种方式,金属紧配的方式具有较高的配合精度,故轴承加压与轴筒配合后可获得较适合的配合精度,但相对的金属紧配其所需的加工成本则较高。
另者,以塑胶射出成型的方式虽可降低成本,但相对的其配合精度则较差,与轴承配合时则不易作到适当配合,太紧容易造成轴承缩孔,太松则无法有效固定。
故公知技术具有下列缺点:
1.配合精度不佳;
2.成本较高;
3.产生震动及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为解决上述公知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升轴承与轴筒间配合精度及降低组装成本的轴承固定结构。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轴承固定结构,包含:一基座、一轴承、一定子组;
所述基座一侧延伸一轴筒,所述轴筒具有一容置空间及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与该基座连接;该轴承设置于该轴筒的容置空间内;所述定子组具有一轴孔及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该轴孔内壁向相反该轴孔内壁的方向延伸所形成,该固定部套接于该轴筒的自由端,令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与该轴承外缘紧密贴合。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固定结构,包含:
一基座,该基座一侧延伸一轴筒,所述轴筒具有一容置空间及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所述固定端与该基座连接;
一轴承,设置于该轴筒的容置空间内;
一定子组,具有一轴孔及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由该轴孔内壁向相反该轴孔内壁的方向延伸所形成,该固定部套接于该轴筒的自由端,令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与该轴承外缘紧密贴合。
优选的是,所述的轴承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端直径大于该自由端的直径。
优选的是,所述的轴承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端直径小于该自由端的直径。
优选的是,所述的轴承固定结构,所述固定部还具有多个凸块及多个凹槽,并所述凸块及凹槽间隔排列。
优选的是,所述的轴承固定结构,所述固定部还具有多个凸点,所述凸点呈等距及非等距其中任一形式间隔排列。
优选的是,所述的轴承固定结构,所述轴承选择为一含油轴承及滚珠轴承其中任一,所述轴承外部紧贴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
优选的是,所述的轴承固定结构,所述该轴筒自由端成形有至少一轴向切槽。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固定结构可大幅提升轴承与该轴筒的组装配合精 度及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轴承固定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轴承固定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轴承固定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轴承固定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轴承固定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轴承固定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轴承固定结构 1
基座 11
轴筒 111
容置空间 1111
固定端 1112
自由端 1113
轴承 12
定子组 13
轴孔 131
固定部 132
凸块 1321
凹槽 1322
凸点132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21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