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润滑油量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1841.2 | 申请日: | 2012-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31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辛国;于善东;庄须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辛国 |
主分类号: | G01F23/32 | 分类号: | G01F2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2318 山东省日照***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润滑油 传感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箱油量传感装置,具体地,是一种带油浮子的机械式油量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油箱中,需要通过传感器读取油箱油量,为了节约成本,重型车辆的油箱目前采用技术及工艺相对成熟的机械式油浮子传感装置,其主要包括传感盒、转动杆、油浮子,油浮子浮于油液面上,并带动转动杆,使转动杆通过转轴带动传感盒内的电位器动作,以调节电位器的分压,从而通过读取分压值即可获知油浮子的位置,计算出油液面的高低。
为了准确地测量油箱油量,传感装置中的机械结构需要保持优良的传动性能,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较多的司机会顾虑油费,因此很多一些油箱长期保持较少的油量,使油箱内油液面长期处于传感盒下方较低的位置,从而使转动杆与传感盒之间的转轴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润滑,造成转动杆转动阻力逐渐增大的现象,时间一长,其精度将受到很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润滑油量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自动实现转动杆与传感盒之间的转轴的润滑,从而使传动机构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保证了传感器的传感精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自润滑油量传感器包括传感盒、与传感盒枢接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自由端设有油浮子;所述转动杆通过枢接转轴带动所述传感盒内部的电位器动触头;所述转动杆上设有毛细通道,该毛细通道一端延伸向所述油浮子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动杆与传感盒之间的枢接转轴处。
作为优选,所述毛细通道由附着于所述转动杆上的毛细软管构成,所述毛细软管一段延伸向所述枢接转轴,另一端在所述油浮子处自由下垂;所述毛细软管通过扣件或胶带固定于所述转动杆上。
所述毛细通道亦可由相互紧靠的三根以上细杆之间的夹缝构成,此时,所述相互紧靠的细杆共同构成所述转动杆;且所述细杆以九根或十七根为宜,构成中心对称的横截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自润滑油量传感器在使用时,由于所述毛细通道的毛细作用,将源源不断地从油浮子所在的油液面处抽取小量的油液至转动杆和传感盒之间的枢接转轴处,从而使该转轴始终保持润滑状态,从而使传动机构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保证了传感器的传感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自润滑油量传感器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自润滑油量传感器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实施例二中转动杆的第一种横截面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实施例二中转动杆的第二种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图1所示为本自润滑油量传感器的实施例一,在该实施例中,包括传感盒1、与传感盒1枢接的转动杆2、所述转动杆2自由端设有油浮子3;所述转动杆2通过枢接转轴10带动所述传感盒1内部的电位器动触头(未图示);所述转动杆2上设有毛细软管4,所述毛细软管4一段延伸向所述枢接转轴10,另一端在所述油浮子3处自由下垂;所述毛细软管4通过胶带24固定于所述转动杆2上,当然,亦可以采用扣件连接的方式固定毛细软管。
实施例二:
图2所示为本自润滑油量传感器的实施例二,在该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区别的是,转动杆2由相互紧靠的细杆共同构成,所述转动杆2的横截面如图3、图4所示,图3为转动杆2的一种横截面视图,它由3×3的9根细杆21并成,细杆21之间的缝隙20构成毛细通道,以提供毛细力作用;图4为转动杆2的另一种横截面视图,它包括17根细杆21,各细杆21排列成中心对称的横截面,亦以细杆21之间的缝隙20作为毛细通道;在实施例二中,主要采用图3、图4两种细杆排列方式,细杆21数量适中,并由于由细杆21构成的转动杆2的横截面中心对称,因此在油液内运动时受力较为均匀。
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自润滑油量传感器在使用时,由于转动杆2上具有毛细通道,在毛细作用下,将源源不断地从油浮子3所在的油液面处抽取小量的油液至转动杆2和传感盒1之间的枢接转轴10处,从而使该转轴始终保持润滑状态,从而使传动机构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保证了传感器的传感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辛国,未经王辛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18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腐蚀列管式换热器
- 下一篇:5mm翅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