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管加厚机夹紧缸压盖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124050.7 | 申请日: | 2012-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1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 发明(设计)人: | 阮忠洪;王一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5B15/20 | 分类号: | F15B15/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张恒康 |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加厚 夹紧 压盖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管加厚机夹紧缸压盖结构。
背景技术
钢管生产过程中,钢管加厚机夹紧缸用于夹紧钢管压紧模从而使钢管壁加厚,其工作压力为31MPa,试验压力为35MPa,液压油为DTE26,工作行程为500mm。加厚机夹紧缸主要由缸筒、活塞杆、压盖、后端盖构成,压盖和后端盖设于缸体两端,活塞杆位于缸筒内垂直上下移动,压盖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防尘圈和唇形密封圈,由于夹紧缸原设计的活塞杆与压盖的配合间隙过小,活塞杆上下运动时,压盖极容易将活塞杆拉伤或拉坏,损坏的活塞杆在移动过程中又将唇形密封圈拉坏,从而使唇形密封圈失去密封效果,造成夹紧缸漏油,严重影响夹紧缸的正常运行及使用寿命,降低了钢管的生产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管加厚机夹紧缸压盖结构,本压盖结构避免了由于活塞杆与压盖间隙过小导致的活塞杆损坏,确保了唇形密封圈的密封效果,保证了夹紧缸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夹紧缸的使用寿命及钢管的生产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钢管加厚机夹紧缸压盖结构包括缸筒、压盖、活塞杆和唇形密封圈,所述压盖通过螺栓设于所述缸筒前端,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缸筒内并伸出所述压盖,所述唇形密封圈设于所述压盖后端并位于所述活塞杆与缸筒之间,本压盖结构还包括压环和两个导向带,所述压盖内壁间隔设有两个环形凹槽,所述两个导向带分别设于所述压盖内壁的两个环形凹槽内并位于所述压盖与活塞杆之间,所述压环设于所述缸筒内壁并位于所述压盖与唇形密封圈之间。
由于本实用新型钢管加厚机夹紧缸压盖结构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压盖结构包括缸筒、压盖、活塞杆和唇形密封圈,压盖通过螺栓设于缸筒前端,活塞杆位于缸筒内并伸出压盖,唇形密封圈设于压盖后端并位于活塞杆与缸筒之间,本压盖结构还包括压环和两个导向带,压盖内壁间隔设有两个环形凹槽,两个导向带分别设于压盖内壁的两个环形凹槽内并位于压盖与活塞杆之间,压环设于缸筒内壁并位于压盖与唇形密封圈之间。本压盖结构避免了由于活塞杆与压盖间隙过小导致的活塞杆损坏,确保了唇形密封圈的密封效果,保证了夹紧缸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夹紧缸的使用寿命及钢管的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管加厚机夹紧缸压盖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钢管加厚机夹紧缸压盖结构包括缸筒2、压盖3、活塞杆1和唇形密封圈4,所述压盖3通过螺栓31设于所述缸筒2前端,所述活塞杆1位于所述缸筒2内并伸出所述压盖3,所述唇形密封圈4设于所述压盖3后端并位于所述活塞杆1与缸筒2之间,本压盖结构还包括压环6和两个导向带5,所述压盖3内壁间隔设有两个环形凹槽,所述两个导向带5分别设于所述压盖3内壁的两个环形凹槽内并位于所述压盖3与活塞杆1之间,所述压环6设于所述缸筒2内壁并位于所述压盖3与唇形密封圈4之间。
夹紧缸原设计中压盖内孔为φ440C8( )mm,活塞杆直径为φ440f7()mm,压盖与活塞杆配合的最大间隙为0.668mm,最小间隙为0.508mm,显然压盖与活塞杆配合间隙过小。本压盖结构中压盖内壁的两个环形凹槽内径加工为φ441.6H9()mm,采用两个内径为φ445H8()mm的导向带设于压盖内壁的两个环形凹槽内,这样增大了活塞杆与压盖的配合间隙,最大间隙为1.886mm、最小间隙为1.731mm;并采用材料为ZQAL10-4-4、尺寸为φ400×φ470×10的压环,这样保证了活塞杆与压盖不接触,而只与压盖内的导向带接触,有效地解决了活塞杆拉伤、拉坏问题,满足现场工作环境要求,保证了夹紧缸的正常运行,大幅提升了夹紧缸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了钢管的生产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240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