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21843.3 | 申请日: | 201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3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唐选文;朱智勇;吴仕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06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令链路 接入 识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传输网络的进一步改进,中国移动现网中越来越多地选用光缆作为传输的介质,特别是在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到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台)之间的传输网络中,这是因为BSC和BTS之间的接口数量比较大。采用光缆作为介质相对采用电缆传输来说,可以减少线路的数量和占用的传输机房的空间,极大降低传输维护成本,因此以光缆作为介质已经成为了电信传输的发展趋势。
随着传输方式的转型,传统的信令数据采集设备将面临很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当网络出现异常或者故障的时候,网络优化人员首先是用信令仪表采集数据,并利用一些针对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的工具,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得出相应的结果。但是在光接口大规模铺设的情况下,传统电路接口的信令分析仪表就显得无能为力。而采用专用光接口仪表,价格一般都比较昂贵,且接入密度较小,链路识别效率低。目前在处理大容量信令链路时,一般的做法是在服务器上配置PCI卡,通过PCI卡接入信令链路来实现。然后这种做法会导致接口密度不高,整套设备的价格昂贵,同时也因为没有针对性优化而导致无法及时获知链路变化情况,因此这种做法不适合大规模应用于对网络作7×24小时长期的完整的数据采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能够解决在大容量信令接口采集时,实现高密度的信令链路接入和处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包括:用于接入信令链路和采集信令数据的信令采集卡;以及用于处理和转发信令数据的数据处理卡;
所述信令采集卡通过PCIE总线和所述数据处理卡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还包括机箱。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包括至少四个信令采集卡;所述信令采集卡设置在所述机箱的后部。所述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包括至少五个数据处理卡;所述数据处理卡设置在所述机箱的前部。
再进一步的,所述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还包括PCIE背板,以及设置在PCIE背板上的PCIE交换芯片;所述PCIE背板设置在所述机箱的中部;
所述数据处理卡的PCIE总线和所述PCIE背板连接,通过所述PCIE背板上的PCIE交换芯片扩展出N个PCIE接口;所述N个PCIE接口与具有N路PCIE通道的多个信令采集卡互联;其中,N≥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采用了结构优化的专用PCIE机箱架构,结合多层信令采集卡和数据处理卡,通过PCIE总线实现信令采集卡和数据处理卡之间互联;该信令采集卡用于接入信令链路和采集信令数据;该数据处理卡用于处理和转发信令数据;能够解决在大容量信令接口采集时,实现高密度的信令链路接入和快捷可靠的信令识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包括机箱、信令采集卡和数据处理卡。其中,所述信令采集卡通过PCIE总线和所述数据处理卡相连接。
该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能够解决在大容量信令接口采集时,实现高密度的信令链路接入和处理。下面结合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信令链路接入和识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218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