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电池组电荷自动同步均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121229.7 | 申请日: | 2012-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3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明;王秉荣;陈义鹏;焦斌亮;刘丰;曹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海明;王秉荣;陈义鹏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电荷 自动 同步 均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组电荷自动同步均衡装置,属于蓄电池组电荷均衡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蓬勃发展,储能蓄电池VRLA、LI-ION等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蓄能电池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工农业生产、电信、电动车等领域,由于单体电池的电压、容量有限,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通常将多节蓄电池串联使用以满足电压和容量的需要。由于被串联蓄电池内阻具有不均衡性,当蓄电池串联使用时,会造成一组电池中每节电池的端电压不一致,这样导致蓄电池内阻的不均衡性越来越严重,从而缩短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虽然,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可以均衡蓄电池组内部电压的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不仅结构复杂,当蓄电池组充放电时,不能对蓄电池组起到保护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组电荷自动同步均衡装置,该电荷均衡装置采用独立的模块化,可以与任意充电电路相匹配,不受电池端电压和被串联电池数目的限制;由于该电荷均衡装置与电池电路连接采用无源模块级联再与蓄电池并联方式,因而不会改变原有系统的设计;该电荷均衡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生产成本低,均衡效果明显且可以实现与充电和放电同步进行,无需对电池组再进行离线均衡充电维护,同时能够提高蓄电池组的性能,延长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适合推广普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蓄电池组电荷自动同步均衡装置,它由有源模块、脉冲调节部件、脉冲发生部件、接线端子、无源模块、储能部件、双向电子开关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在有源模块的上端设置有脉冲调节部件和脉冲发生部件,有源模块通过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及导线与外部电源相连;在无源模块的左下端设置有第五接线端子,在第五接线端子的上端连接有储能部件,在储能部件的上端设置有第六接线端子,在第六接线端子的右边设置有第七接线端子,第六接线端子与第七接线端子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有双向电子开关,有源模块与无源模块之间通过第三接线端子、第四接线端子、第八接线端子、第九接线端子以及导线相连接。
所述的无源模块的数量至少是两个。
工作原理
在安装使用时,首先,根据电池组中单节电池的数量来确定无源模块的数量,将有源模块与第一个无源模块相连接,将第一个无源模块上的第五接线端子与第二个无源模块上的第六接线端子相连接,第二个无源模块上的第七接线端子与第二块单节电池的正极相连,最后一个无源模块上的第五接线端子与最后一块单节电池的负极相连,每个无源模块与上的第八接线端子和第九接线端子分别与有源模块上的第三接线端子、第四接线端子并联,此时蓄电池组电荷自动同步均衡装置安装完毕,然后通过有源模块上的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与外部电源连接产生脉冲信号,并通过第三接线端子、第四接线端子输入给每个无源模块,当无源模块上的双向电子开关导通时,每个单块蓄电池与其相对应的无源模块之间交换能量,当无源模块上的双向电子开关断开时,每个相互串联的无源模块之间通过能量转移,实现无源模块之间能量均衡,在下一个脉冲周期里,双向电子开关导通时,端电压高于蓄电池端电压的无源模块向蓄电池组充电,端电压低于蓄电池端电压的无源模块继续由蓄电池给此模块充电,如此实现充电和放电状态中电池电荷的均衡。
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积极效果和技术特征:
1、该电荷均衡装置采用独立的模块化,可以与任意充电电路相匹配,不受电池端电压和被串联电池数目的限制;由于该电荷均衡装置与电池电路连接采用无源模块级联再与蓄电池并联方式,因而不会改变原有系统的设计;
2、该电荷均衡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生产成本低,均衡效果明显且可以实现与充电和放电同步进行,无需对电池组再进行离线均衡充电维护,同时能够提高蓄电池组的性能,延长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适合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蓄电池组电荷自动同步均衡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图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下:
1.有源模块、2.脉冲调节部件、3.脉冲发生部件、4.第一接线端子、5.第二接线端子、6.第三接线端子、7.第四接线端子、8.无源模块、9.第五接线端子、10.储能部件、11.第六接线端子、12.双向电子开关、13.第七接线端子、14.第八接线端子、15.第九接线端子。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海明;王秉荣;陈义鹏,未经王海明;王秉荣;陈义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212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