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泵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6357.2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1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乾;贺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6B21/00 | 分类号: | F26B21/00;F25B30/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0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热风的干燥设备,具体是一种热泵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干燥技术是众多工业、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序,深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它同其它生产加工过程一样,都须以消耗能源为代价,并且干燥行业还是耗能较大的产业。在我国各种工业部门总能耗中,干燥能耗从4%(化学工业)到35%(造纸工业);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有12%左右的工业能耗用于干燥,并且在能源的使用上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因此原有的燃油、燃煤等高耗能、高污染干燥设备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甚至被禁止使用。寻找一种可替代原有旧式的干燥设备,而且安全、环保、节能干燥设备,显得越来越有紧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是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耗低且环保的与厢式干燥器直接耦合的热泵干燥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泵干燥装置,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干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风机和一热泵系统,所述的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所述的蒸发器包括第一制冷剂进口、第一制冷剂出口、第一冷风出口以及第一热风进口,所述的冷凝器包括第二制冷剂进口、第二制冷剂出口、第二热风出口、第二冷风进口,所述的第一制冷剂出口与第二制冷剂进口通过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的第一制冷剂进口和第二制冷剂出口通过第二管路连接,所述的压缩机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管路上,在所述的第二管路上设置有节流阀,所述的风机设置在第一冷风出口和第二冷风进口之间的第三管路上,第二热风出口与所述的干燥器的进风口连接,第一热风进口与所述的干燥器的出风口连接。
在第二热风出口和干燥器进风口间设置新风口,在第一热风进口与干燥出风口间设置排风口。
所述的热泵系统还包括一回热器,该回热器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
所述的干燥器为厢式干燥器;所述的压缩机为漩涡压缩机;所述的蒸发器为翅片管式蒸发器;所述的冷凝器为强迫式风冷冷凝器;所述的回热器为盘管式回热器。
热泵干燥装置是热泵和干燥器的有机结合,不同于常规的热空气干燥装置,它的空气是经过热泵的处理送入干燥室内的。热泵循环系统通常由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和压缩机这四大部件组成,完成的作用是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并把它传递给被加热的对象(温度较高的物体),即从低位热源吸取热量传递给高位热源。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只能自动从高温热源传递到低温热源,而不能自动从低温热源传递到高温热源。但热泵却是一种本身消耗一部分能量从低温热源吸收热量,使其在较高温度下放出可以利用热量的装置。由于获得的可用热量远大于其本身消耗的能量,所以它是一种节能设备。成熟的热泵技术还可以使得工作温度和时间得到准确的控制。由于热泵是一种高效制热装置(产出的热能/消耗的能量>100%),能够源源不断地往干燥器输入热风并带走湿份,因此热泵干燥装置能够以消耗少量的高质能(机械能、电能等)或高温热能为代价而达到同样的干燥要求,与此同时循环的热风还可以经过蒸发器的冷却排出凝结水。
如上述这样的以消耗电能为代价的干燥装置首先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而且高效节能、成本较低,如果能设计出通过对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进行准确独立控制的热泵干燥设备,它将在干燥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
有益效果:
本设计将热泵与干燥器直接耦合,利用热泵加热空气对物料进行干燥,不仅利用了热泵高效节能的特点,而且采用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空气循环系统,使得空气不断地进行着升温、吸湿和降温除湿三过程的循环,使得热泵系统的热负荷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这样不仅避免了传统干燥技术通过燃料的燃烧加热空气,产生大量的热损失并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种种弊端,还可以通过对热泵工质(氟利昂)的选择和蒸发、冷凝温度的控制来准确调节干燥的温度,通过对蒸风冷机的转速调节控制空气流速,从而控制干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蒸汽式压缩工质循环压焓图。
图2空气在热泵干燥装置中的循环变化示意图。
图3 封闭式热泵干燥装置系统流程图。
图4 半封闭式热泵干燥装置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63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