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6052.1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56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苏树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4 | 分类号: | H01M2/34;H01M2/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能的锂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池由于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和低自放电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应用范围最广的二次电池之一。
为了保证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锂电池均需要连接电路保护板使用。电路保护板通常的保护作用有:过充保护、过放防护、短路保护和过电流保护,而这些保护功能是通过电子元器件组合连接成特定电路来实现的。
目前锂电池的装配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电芯1、用于容纳所述电芯1的包装袋5,电芯1前端设有极耳6,极耳6上贴有绝缘胶7,电池的顶封位置4前端安装有与所述极耳6连接的电路保护板2,在电路保护板2和电芯1之间放置有绝缘胶纸或绝缘垫片3。
如图2所示,锂电池使用的包装袋5一般为铝塑包装膜,其通常包含三层结构:外层为尼龙层51,中间一层为金属铝层52,内层为聚丙烯(PP)层56。内层的聚丙烯层56作用是包装膜密封时发生聚合粘结作用;中间金属铝层52起到隔绝作用,阻止电池外部的空气、水份进入电池内部;外层的尼龙层51起到保护金属铝层52的目的。锂电池封装后,在电池的上部顶封边断面,铝塑包装膜中间一层的金属铝层52会暴露在外面。而电池电路保护板2安装在旁边。安装电路保护板2后,电路保护板2与电池顶封部分外露的包装袋中的金属铝层52距离很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挤压等外力,两位置接触后,电路导通,就容易出现漏电流,并进一步引起腐蚀、气胀等问题。现有技术的电池装配结构不能避免包装袋5内层的金属铝与电路保护板2之间的接触。
此外,公开号为CN201303025Y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使用T型绝缘胶带对顶封位置4两侧的包装袋5外漏金属铝进行保护,但是,这种结构的绝缘胶带并不能对顶封位置上部外漏金属铝进行保护。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将包装袋顶部外露的金属铝保护起来,避免与电路保护板接触,从而消除电池和保护电路连接时造成的短路、漏电流等风险的锂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将包装袋顶部外露的金属铝保护起来,避免与电路保护板接触,从而消除电池和保护电路连接时造成的短路、漏电流等风险的锂电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电池,包括电芯、用于容纳所述电芯的包装袋,所述电芯上设有极耳,极耳上设有密封胶,所述电芯前端设有电路保护板,所述电芯和电路保护板之间设有绝缘胶纸,所述绝缘胶纸包括间隔设置有折块的胶纸主体,所述折块之间留有穿出极耳的槽位,所述胶纸主体的一侧设有折边,所述胶纸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侧翼,所述胶纸主体、折边、折块和侧翼为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绝缘胶纸和电芯顶封位置粘接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槽位的宽度大于所述极耳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槽位的宽度小于极耳上密封胶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槽位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槽位的中心距和极耳的中心距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侧翼的宽度大于等于电池的侧面封边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折边的宽度大于电路保护板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折边的宽度小于电池的宽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特定结构的绝缘胶纸结构固定在锂电池的极耳两侧包装袋边缘,可以将锂电池包装袋顶部外露的金属铝层保护起来,避免与电路保护板接触,从而消除电池和保护电路板接触时造成的短路、漏电流、腐蚀和气胀等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有效地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产品质量一致性容易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锂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锂电池极耳处的横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绝缘胶纸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绝缘保护胶纸结构的使用方法,兹例举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60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