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尿素造粒塔塔顶粉尘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5610.2 | 申请日: | 201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8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明;张德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德明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C07C27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阜阳市科颍专利事务所 34108 | 代理人: | 徐宝泉 |
地址: | 233600 安徽省亳州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尿素 造粒塔 塔顶 粉尘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尿素化肥造粒塔的粉尘排放装置,确切的说是一种尿素造粒塔塔顶的粉尘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化肥工业生产中,有不少企业为追求利润都在原有的造粒塔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将原设计4万吨/年的尿素生产改造成20万吨/年,将6万吨/年改造成30万吨/年。随着尿素产量的增加和扩建,造粒塔排放的尾气粉尘等有害物质也随着产量的扩大而增加,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粉尘浓度一般在300—700mg/Nm3)被抛入空中,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还对造粒塔方圆6km半径的范围内连续施放,形成腐蚀作用较强的大气环境,危害着地面建筑、农舍和农作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尿素造粒塔的塔顶粉尘回收装置,将排出的粉尘吸收到蒸发系统进行二次造粒制成尿素产品,以减少污染,变废为宝。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由回收罐、粉尘吸收器、溶解槽、过滤器及循环泵组成,其结构特点是在造粒塔的顶端设有回收罐,所述的回收罐为一敞口罐,罐体内设有粉尘吸收器,回收罐的罐底上设有排气口,排气口的正下方设有溶解槽,溶解槽的左下端设有回液管,回液管的右下侧设有过滤器,过滤器的右侧装有循环泵,过滤器右端的管道上装有送液管,送液管的右端设有补水管。循环泵的上端装有上水管,上水管的上端设有分水管。所述的粉尘吸收器包括回收罐、支撑杆、分水管、连接杆、喷射管、喷洒面板及水膜面板,回收罐的罐体内设有支撑杆,支撑上装有喷洒面板,喷洒面板垂直的安装排列在支撑杆上,喷洒面板的下端设有向右侧倾斜的水膜面板,水膜面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杆上,喷洒面板的右侧设有喷射管,喷射管平行的排列安装在喷洒面板的右前侧,喷射管的左上侧设有一排倾斜形喷水孔,喷射管依次焊接固定在喷洒面板右侧的支撑杆上。喷射管的前管口封闭,后端的管口上设有进水孔,分水管的管壁上设有与喷射管进水孔相对应的分水孔,喷射管后端的进水孔依次对接固定在分水管的分水孔上,溶解槽至罐底之间设有第一粉尘回收室,回收罐底排气口至粉尘吸收器之间设有第二粉尘回收室。
工作时,经尿素造粒生产中产生的尾气中夹带着大量的尿素粉尘和氨气在造粒塔内上升至塔顶,通过溶解槽两侧的出风口向内转向至第一回收室,部分粉尘由于转向运行产生分离,落入溶解槽内,尾气继续上升经中间排气口进入第二回收室,由于转向和减速尾气中的粉尘产生第二次分离,尾气继续上升通过粉尘吸收器,粉尘吸收器内的喷射管通过斜形喷水口将水喷至喷洒面板上形成上水膜,再流向下端的斜形水膜面板上,组成上、下面板的上下水膜,大大的增大了粉尘与水膜的接触面。尾气中上升的粉尘与水逆向接触,被稀释溶解,氨气被吸收,热量被传导形成尿素粉尘溶液,向下流入第二回收室,溶解第二回收室上升转向和减速分离的粉尘,再向下流入第一回收室,溶解上升转向分离的粉尘,再向下流进过滤器,经循环泵加压再到粉尘吸收器进行循环吸收,当溶液充分溶解后,打开送液管阀门送入尿素蒸发系统进行造粒制成尿素成品,循环的水由补水阀控制补水。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系统运行平稳,回收率高。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喷洒面板及喷射管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喷射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4中示出的造粒塔19的顶端设有回收罐1,回收罐体内设有粉尘吸收器,回收罐的罐底上设有排气口17,排气口的正下方设有溶解槽8,溶解槽的左下端设有回液管9,回液管的右下侧设有过滤器10,过滤器的右侧设有循环泵13,过滤器右端的管道上装有送液管11,送液管的右侧设有补水管12,循环泵的上端装有上水管14,上水管的上端设有分水管15,回收罐的罐体内设有支撑杆5,支撑杆上装有喷洒面板2,喷洒面板依次垂直的安装在支撑杆上,喷洒面板的下端设有向右倾斜的水膜面板4,水膜面板的下端固定在连接杆16上,喷洒面板的右侧设有喷射管3,喷射管的左上侧设有斜形喷水孔18,喷射管依次焊接固定在喷洒面板右侧的支撑杆上,喷射管的前管口封闭,后端的管口上设有进水孔,分水管的管壁上设有与喷射管进水孔相对应的分水孔,喷射管上的进水孔依次对接固定在分水管的分水孔上。溶解槽至罐底之间设有第一粉尘回收室7,回收罐底的排气口至粉尘吸收器之间设有第二粉尘回收室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德明,未经张德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56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