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行波管收集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6401.1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82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贺兆昌;任振国;刘银波;程洁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23/027 | 分类号: | H01J23/027;H01J23/033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严志平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行波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波管收集极结构,更具体的说涉及大幅提高行波管散热效率的收集极结构,属于真空电子器件领域。
背景技术
行波管作为真空微波功率放大器件,具有频带宽、增益大、效率高、输出功率大等优点,在各类军用微波发射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誉为武器装备的“心脏”。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对行波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雷达为了探测更远的距离,对行波管的输出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减轻雷达的重量,对行波管的重量也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
由于行波管工作原理本身的限制,行波管的收集极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在大功率行波管中,收集极将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这些能量不能够及时传出,将会导致收集极烧坏,行波管无法工作,因此能够设计出高散热效率的收集极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并且重量轻的新型行波管收集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新型行波管收集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外密封壁、底座和至少一个支撑陶瓷,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密封壁内部,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外密封壁底部,所述支撑陶瓷设置于内筒与外密封壁之间,所述内筒与外密封壁和底座之间填充高绝缘性能的冷却介质。
对本技术方案进一步的限定为:所述内筒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芯、套和波纹陶瓷,所述内芯穿过套与波纹陶瓷连接,所述波纹陶瓷与行波管的慢波系统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芯和套的内表面镀铬,所述内芯的材料为无氧铜。
进一步的:所述外密封壁包括外筒和套接于外筒的套筒,所述外筒靠近行波管慢波系统一端焊接液冷接头,所述外筒另一端焊接杯形件。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的材料为无氧铜。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接线端子、密封筒、液冷接头、异形件和铝板,所述接线端子焊接在密封筒顶端,所述铝板焊接在异形件的侧面,所述密封筒焊接在异形件底部,所述液冷接头与密封筒焊接。
为节省支撑陶瓷的使用数量,减轻行波管的重量,并能满足支撑的需求,所述支撑陶瓷的数量为三个,在内筒与外密封壁之间均匀分布。
为了增强支撑陶瓷与内芯的连接紧密度,所述内筒外表面设置有与支撑陶瓷紧密配合的凹槽,凹槽数量与支撑陶瓷数量相等。
为了提高收集极的散热效率和绝缘性能,所述高绝缘性能的冷却介质为碳氟液。所述支撑陶瓷为氧化铍陶瓷,所述支撑陶瓷与内筒与外密封壁的接触面镀金属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收集极内芯的散热直接跟液冷介质接触,提高了散热能力;同时,采用高绝缘性能的冷却介质,内芯与外筒采用无氧铜材料,支撑陶瓷与内芯和外筒的接触面镀金属层,内芯和套的内表面镀铬,提高收集极的电子回收率;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行波管收集极重量轻,适合于各种设备,有利于市场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行波管收集极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行波管收集极的剖面图。
附图中主要标记含义如下:
1、内芯 2、套 3、波纹陶瓷 4、外筒
5、套筒 6、杯形件 7、液冷接头 8、密封筒
9、液冷接头 10、异形件 11、导电杆 12、桶形件
13、陶瓷 14、支撑陶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行波管收集极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行波管收集极的剖面图。
一种新型行波管收集极,其主视图如图1所示,剖面图如图2所示,包括内筒、外密封壁、底座和支撑陶瓷14,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密封壁内部,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外密封壁底部,所述支撑陶瓷14设置于内筒与外密封壁之间。所述内筒与外密封壁和底座之间填充高绝缘性能的冷却介质,本实施例中填充的高绝缘性能的冷却介质为碳氟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64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