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浮动刷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5212.2 | 申请日: | 2012-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7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D11/00 | 分类号: | F01D1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动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温高速气体密封技术,特别涉及了一种浮动刷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普通“低滞后”刷密封在发动机高温高速下使用时,往往由于热、振动,尤其飞机机动飞行时产生的转子偏心力矩和静子变形,及装配不同心产生过度泄漏和偏磨损或与背板产生碰磨,为此,需要采取增大间隙来解决装配不同心及变形,这不仅将造成泄漏的急剧增大,而且使磨损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普通“低滞后”刷密封在工作压力作用下,由于刷密封背板与刷丝束的摩擦负荷较大,“低滞后”的效果会大幅度降低。
浮动“低滞后”刷密封结构是用于解决发动机高温高速时由于转静子偏心造成刷密封所产生的过度泄漏和磨损问题,与普通的“低滞后”刷密封相比滞后的不利影响得到降低,同时由于浮动降低了刷密封丝束与密封跑道摩擦面由于偏心产生的很大接触摩擦力,并能够保持密封基本同心,因此,这不但大幅度减小密封的磨损,而且也使密封的泄漏不会因工作中转静子的偏心而增大。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浮动刷密封结构和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高温高速气体的密封,特提供了浮 动刷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动刷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动刷密封结构包括密封跑道1、平衡环4、防转销5、“低滞后”刷密封6、开口径向弹性环7、波簧8、密封安装壳体16;
其中:“低滞后”刷密封6由背板13、前板14、丝束15通过焊接组成;所述“低滞后”刷密封6是支撑在开口径向弹性环7上,通过防转销5禁止刷密封6周向转动,在密封压差高压区9,和低压区2,气体流动方向10所示及波簧8作用下靠紧在平衡环4上;所述丝束15在密封压差作用下紧密压靠在背板13上,接触密封;丝束15在密封压差作用与密封跑道1的有涂层的密封面高速接触摩擦达到密封;
所述平衡环4与“低滞后”刷密封6的背板13相接触的表面一17及表面二18采用压力平衡设计,并喷涂有高温减磨的碳化铬、氟化钡和氟化钙的自润滑涂层,两个表面经过精密研磨。
所述“低滞后”刷密封6外径支撑在开口径向弹性环7上,利用压力对丝束15的弹性增强作用,保持“低滞后”刷密封6所受径向力与开口径向弹性环7的径向弹力以及平衡环4和波簧8所产生径向摩擦负荷平衡,使“低滞后”刷密封6相对密封跑道1处于最小工作偏心状态以保持丝束15与密封跑道1的高速摩擦接触负荷沿圆周分布基本均匀。
所述“低滞后”刷密封6的背板13与丝束15接触的摩擦表面喷涂有高温减磨的碳化铬+氟化钡+氟化钙的自润滑涂层11,用以 减小滞后效应,降低动态气体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浮动刷密封结构,主要用于燃气涡轮发动机、蒸汽轮机、动力涡轮的二次流路气体密封,也可用于其他风机的气体密封或用于替代流体机械的篦齿及迷宫密封以减小泄漏损失,密封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浮动刷密封结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浮动刷密封结构局部原理结构示意图;
平衡环(4)和“低滞后”刷密封(6)之间所夹处为空隙(3),丝束(15)和背板(13)所夹处为缝隙(1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动刷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动刷密封结构包括密封跑道1、平衡环4、防转销5、“低滞后”刷密封6、开口径向弹性环7、波簧8、密封安装壳体16;
其中:“低滞后”刷密封6由背板13、前板14、丝束15通过焊接组成;所述“低滞后”刷密封6是支撑在开口径向弹性环7上,通过防转销5禁止刷密封6周向转动,在密封压差高压区9,和低压区2,气体流动方向10所示及波簧8作用下靠紧在平衡环4上;所述丝束15在密封压差作用下紧密压靠在背板13上,接触密封;丝束15 在密封压差作用与密封跑道1的有涂层的密封面高速接触摩擦达到密封;
所述平衡环4与“低滞后”刷密封6的背板13相接触的表面一17及表面二18采用压力平衡设计,并喷涂有高温减磨的碳化铬、氟化钡和氟化钙的自润滑涂层,两个表面经过精密研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52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载电流含直流分量的功率模块通流试验平台
- 下一篇:PCB测试针板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