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强化炉的预热室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3503.8 | 申请日: | 2012-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2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高为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光和光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32/00 | 分类号: | C03B32/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张坤明 |
地址: | 20043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强化 预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玻璃强化炉的预热室。
背景技术
在对玻璃进行化学强化时通常是在高温下进行,在化学强化之前,处于室温下的玻璃需要首先被加热到进行化学强化所需要的高温。一般化学强化所需的温度在450℃左右或者更高,而室温一般在15℃~20℃。如果直接将处于室温下的玻璃放到强化炉中进行加热,那么对于玻璃来说,温度的变化过于剧烈,会在玻璃内部产生强大的应力(热应力)变化,而该应力通常是很不均匀的。于是,如果采用直接加温的方式,玻璃很容易出现爆裂的情况。
现有技术中的应对方式是进行预热,预热室在一个烘箱中进行,玻璃被放入烘箱中,通过吹入热风的形式进行加热,利用空气对流实现热传导,逐步提高玻璃的温度知道接近化学强化所需的温度的水平。现有技术使用的烘箱存在两个缺陷:
1)烘箱的加热主要是利用空气对流传导,加热效率差,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
2)烘箱的热风需要使用额外的能源来产生,使得整体的生产成本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利用玻璃强化炉工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热辐射对待加工的玻璃进行预热的预热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玻璃强化炉的预热室,该预热室的侧壁开口,开口处安装有翻盖,开口的尺寸与玻璃强化炉的炉口的尺寸匹配,预热室的底板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作,预热室的侧壁、顶板和翻盖由低导热系数材料制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高导热系数材料是金属,比如铝。
在一个实施例中,低导热系数材料是聚氨酯。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热室放置在玻璃强化炉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预热室至于玻璃强化炉的顶部,预热室的底部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作,以充分利用玻璃强化炉在工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热辐射,预热室的其他壁由低导热系数材料制作,确保预热室中的温度。该预热室以辐射传导作为主要加热方式,加热效率较高,同时利用玻璃强化炉工作中自热产生的热量,无需额外的热源,更加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预热室的结构图。
图2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预热室的工作状态图。
图3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预热室中的玻璃升温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所示,图1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预热室的结构图。该玻璃强化炉的预热室100的侧壁开口,开口处安装有翻盖102,开口的尺寸与玻璃强化炉的炉口的尺寸匹配,预热室的底板104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作,预热室的侧壁、顶板和翻盖102由低导热系数材料制作。在一个实施例中,高导热系数材料是金属,比如铝。低导热系数材料是聚氨酯。在一种实现中,该预热室100的底部是铝板,而其他壁和翻盖是硬质聚氨酯板。
图2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预热室的工作状态图。该预热室100放置在玻璃强化炉200的顶部。玻璃强化炉200在工作的过程中处于高温状态,对外有较强的热辐射。预热室100放置在玻璃强化炉200的上方,预热室100的底板是高导热系数材料,用于有效吸收热辐射,预热室100的其他壁是低导热系数材料,用于保温。于是,在玻璃强化炉200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就对预热室100进行了辐射加温。在玻璃强化炉200对前一批玻璃进行化学强化时,后一批待处理的玻璃可以放置在预热室100中进行预热。图3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预热室中的玻璃升温图。如图3所示,由于预热室100是辐射加温,加温效率较高,并且温度变化的速率完全在玻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预热室至于玻璃强化炉的顶部,预热室的底部由高导热系数材料制作,以充分利用玻璃强化炉在工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热辐射,预热室的其他壁由低导热系数材料制作,确保预热室中的温度。该预热室以辐射传导作为主要加热方式,加热效率较高,同时利用玻璃强化炉工作中自热产生的热量,无需额外的热源,更加节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光和光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光和光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35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