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6175.3 | 申请日: | 201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73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海;徐俊峰;李志祥;刘维;汪开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3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歧管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部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机油泵正时链罩的装配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发动机进气歧管位于节气门与引擎进气门之间,空气进入节气门后,由歧管引入发动机气缸。进气歧管由与各个气缸空气或混合气进口连通的分管。现有技术中,进气歧管的结构及管路参数普遍顾及发动机的性能,导致进气性质的局限性,从而使发动机不具有经济性和排放性能,会造成油耗的升高和排放的不达标。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进气歧管进行改进,既可保证发动机的性能,还能确保经济性和排放性,并且安装结构紧凑,确保发动机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总成,用于发动机既可保证发动机的性能,还能确保经济性和排放性,并且安装结构紧凑,确保发动机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总成,包括按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缓冲稳压腔和将介质对应送入发动机气缸的分管,所述缓冲稳压腔与分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分管包括与缓冲稳压腔连通的直管段和与发动机气缸进气道连通的圆滑曲线管段;
进一步,所述圆滑曲线管段的横截面沿进气方向由圆形渐变为扁平形;
进一步,与发动机各个气缸的分管对应的缓冲稳压腔空气出口按面错位分布;
进一步,其中一个分管的圆滑曲线管段上设有调温器座,其中一个分管的 直管段上设有通风管支架凸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总成,采用按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缓冲稳压腔和将介质对应送入发动机气缸的的分管结构,使得进气气流稳定均匀,用于发动机既可保证发动机的性能,还能确保经济性和排放性,并且安装结构紧凑,确保发动机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缓冲稳压腔出气口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缓冲稳压腔出气口分布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总成,包括按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缓冲稳压腔11和将介质对应送入发动机气缸的的分管,本实施例为四缸发动机,分管为四根,缓冲稳压腔11可以为一般的缓冲容器形成,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较低;介质包括空气等助燃气体或者混合气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管包括与缓冲稳压腔连通的直管段和与发动机气缸进气道连通的圆滑曲线管段;如图所示,直管段7与圆滑曲线管段5构成一完整的分管,直管段8与圆滑曲线管段6构成一完整的分管,直管段9与圆滑曲线管段4构成一完整的分管,直管段10与圆滑曲线管段3构成一完整的分管,减小进气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动机动力、经济和排放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圆滑曲线管段3、圆滑曲线管段4、圆滑曲线管段5和圆滑曲线管段6的横截面沿进气方向由圆形渐变为为扁平形,也就是最终形成扁平形出气孔1,也可以叫做腰型孔;利于形成进气缸内前后速度和压力差,使气体在缸内形成一定运动特性,有助于缸内燃烧,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降低油耗、减少了废气排放和降低了循环变动率。
本实施例中,与发动机各个气缸的分管对应的缓冲稳压腔空气出口12按面 错位分布,如图2所示,四个缓冲稳压腔空气出口12错位分布;避免了空气从节气门孔进入较大的稳压腔后直接全部进入部分直管段7、直管段8、直管段9和直管段10,有助于空气均匀进入直气道,且减少了进气损失,提高了充气效率。
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分管的圆滑曲线管段上设有调温器座2,其中一个分管的直管段上设有通风管支架凸台13;如图所示,圆滑曲线管段4上设有调温器座2,直管段9上设有通风管支架凸台13;安装通风管支架凸台13,在进气道增加了调温器座2,有利于减少发动机零部件数,增加整机的装配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61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