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超速警示装置的外后视镜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96054.9 | 申请日: | 2012-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4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 发明(设计)人: | 霍振杰;马芳武;翟洪军;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12 | 分类号: | B60R1/12;B60Q1/54;B60Q1/4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超速 警示 装置 后视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外后视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超速报警功能的外后视镜。
背景技术
在现有汽车中,超速提醒装置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当车辆超速时,该装置会以声音报警或灯光提示等方式提醒驾驶员注意,但是由于客观或主观的种种原因,有些驾驶员仍然在超速行驶,此时作为同路行驶的其他车辆的驾驶员有必要得到预警并及时避让。灯光是车与车之间交流的语言,在喧嚣的马路上,以灯光提醒可避免干扰,是一种非常好的警示方式,可惜的是现有技术并没有对邻近的车辆以灯光警示超速的装置。
例如中国专利号ZL200820147480,名称为“一种带超速提示的多功能防盗器”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带超速提示的多功能防盗器,其特征包括单片机主控模块、电源模块、传感器模块、报警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与单片机主控模块联接;传感器模块的检测信息输入到单片机主控模块,单片机主控模块将控制信号发送至报警控制模块;所述的传感器模块包括一速度传感器,所述的单片机主控模块设有限速器,单片机主控模块于速度传感器输入至其输入端的速度数值超过限速器的数值时输出报警信号至报警控制模块。这种装置只能对本车驾驶员发出超速警示,而对前后及邻近的其它车辆驾驶人员未能提供警示。
现有汽车曾有在外后视镜上设置转向显示结构,但同样也未能具备超速警示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汽车仅有对本车驾驶员提示超速警示而对外未设置对同行的其它汽车作出超速警示装置的缺陷,提供一种带超速警示装置的外后视镜,可对同行的其它汽车作出超速警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带超速警示装置的外后视镜,包括速度传感器、组合仪表、车身控制器、左外后视镜及右外后视镜,所述速度传感器的输出连接至组合仪表,组合仪表的输出连接至车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通过左继电器和右继电器分别与左闪光灯或右闪光灯连接,所述左闪光灯固定在左外后视镜的后侧面,所述右闪光灯固定在右外后视镜的后侧面。
速度传感器将测得的汽车超速的速度值输送至组合仪表,组合仪表根据车速传感器的速度信号计算出车速超过一设定值,例如超过120km/h时,组合仪表发送信号到车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驱动左继电器和右继电器按设定的频率动作,实现左后视镜和右后视镜上的闪光灯闪烁。
作为优选,所述车身控制器设有控制左闪光灯及右闪光灯闪烁频率的频率调节装置,车身控制器通过频率调节装置与所述左继电器和右继电器的驱动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组合仪表设有单片机,单片机设有限速器和比较器,车速传感器与限速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比较器的输入端,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频率调节装置的输入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左闪光灯连接在左外后视镜的左后侧面,所述右闪光灯连接在右外后视镜的右后侧面。
作为优选,所述频率调节装置的频率设定为0.5—2Hz。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对同路行驶的其他车辆驾驶员发出灯光闪烁预警;
2、外后视镜上的闪光灯可以指示车宽,避免误判;
3、闪光频率可调,提示不同的超速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原理方框示意图。
图中,速度传感器1;组合仪表2;车身控制器3;左闪光灯D1;右闪光灯D2;左继电器K1;右继电器K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带超速警示装置的外后视镜,包括速度传感器1、组合仪表2、车身控制器3、左外后视镜、右外后视镜、左闪光灯D1及右闪光灯D2 ,速度传感器1的输出连接至组合仪表2,组合仪表2的输出连接至车身控制器3,车身控制器3通过左继电器K1和右继电器K2分别与左闪光灯D1及右闪光灯D2连接,左闪光D1固定在左外后视镜的左后侧面,右闪光灯D2 固定在右外后视镜的右后侧面,将左闪光灯D1固定连接在左外后视镜的左端,以及将右闪光灯D2固定连接在右外后视镜的右端,其实就是在汽车的最左端和最右端各设置灯光警示,也就是可以最准确地提示车辆的最大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60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