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感应开关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93719.0 | 申请日: | 2012-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23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林;吴雄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永林 |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H03K17/94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28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应 开关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感应的控制装置,特别涉及的是一种感应开关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感应控制装置早已进入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领域,该装置利用运动的人或者物对其传感元件所接收的信号的影响进行监控,完成预定的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的自动感应控制装置的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一些仓库、书库、生产车间等场所,当有人员进入时,场所内照明设备不能自动开启,仍需手动;人员离开时,照明设施的及时关断又常被人忽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安装在特定场所的过道上,能够根据人员进出情况自动通断电器设备的感应开关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感应开关控制装置,包括红外发射电路、红外光电转换电路和微处理器控制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安装在过道的一侧,红外光电转换电路安装在过道的与红外发射电路高度相对应的另一侧接收红外发射电路的信号,所述红外光电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经触发延时电路连接到微处理器控制电路,所述微处理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电路、485通信接口电路,所述微处理器控制电路还与看门狗电路双向数据连接。
所述红外发射电路由红外发射二极管VD1及与红外发射二极管VD1串联的限流电阻R1构成,红外光电转换电路由红外光电接收二极管VD2及与红外光电接收二极管VD2串联的电阻R2构成。
所述触发延时电路采用555时基集成电路IC1。
所述485通信接口电路通过SN75176通信接口芯片IC2的输出端连接到RS485通信接口的COM端口向PC机发送数据信息。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无人时,红外光路不受阻挡,整个电路处于静态,驱动电路处于释放状态,负载不通电、不工作;当有人员在场时,该装置将红外光路遮断时,驱动电路驱动负载运行通电,并通过微处理器控制电路向系统主机发出信号,PC机显示当前感应电路控制状态,实现远程操作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方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感应开关控制装置,包括红外发射电路1、红外光电转换电路2和微处理器控制电路4,所述红外发射电路1安装在过道的一侧,红外光电转换电路2安装在过道的与红外发射电路1高度相对应的另一侧接收红外发射电路1的信号,所述红外发射电路1由红外发射二极管VD1及与红外发射二极管VD1串联的限流电阻R1构成,红外光电转换电路2由红外光电接收二极管VD2及与红外光电接收二极管VD2串联的电阻R2构成,所述红外光电转换电路2的输出端经触发延时电路3连接到微处理器控制电路4,所述触发延时电路3采用555时基集成电路IC1,所述微处理器控制电路4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电路41、485通信接口电路42,所述485通信接口电路42通过SN75176通信接口芯片IC2的输出端连接到RS485通信接口的COM端口向PC机发送数据信息。
当无人时,红外光路不受阻挡,整个电路处于静态,驱动电路41的继电器J处于释放状态,负载不通电;限流电阻R1和红外发射二极管VD1组成红外发光电路,将红外光电接收二极管VD2的工作电流限制在90mA之内,以免使红外光电接收二极管VD2过流而烧毁。红外光电接收二极管VD2和电阻R2组成的红外光电转换器接收的红外线光路不被阻挡时,红外光电接收二极管VD2将红外发射二极管VD1发来的红外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使红外发射二极管VD1呈低阻(约几千欧),使A点的电压UA≤0.35V,晶体管Q1呈截止状态,B点呈高电平,使555时基集成电路IC1处于复位状态,后级电路不工作,负载无电不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永林,未经张永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37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