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弹计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1727.1 | 申请日: | 2012-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2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朱延飞;魏立新;沈松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1A35/00 | 分类号: | F41A3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李想 |
地址: | 4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计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武器余弹计数技术,实现了一种为遥控武器站进行弹箱内剩余弹数统计的脉冲式余弹计数装置。
背景技术
枪炮的底火击发方式分为电击发和机械击发两种方式。电击发易于通过击发电流脉冲来统计射弹数量并计算出剩余弹数,而机械击发没有脉冲击发电流,因此无法同电击发一样计算余弹数量。
目前,我国现役机枪大都是采用机械击发的方式来进行射击,由于机枪的备弹量一般较少,射手都是手持操作,易于手动检查,因此,机枪都没有余弹计数装置。但随着遥控武器站的推出,备弹量大大增加,射手与机枪进行了分离,手动检查余弹数量就非常不合适了。
目前有采用红外技术的余弹计数方法,该方法用在机枪上受火药气体影响,计数精度比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遥控武器站余弹计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脉冲式余弹计数装置,在不影响武器性能的同时,解决了机械式底火击发枪炮的余弹量准确、快速计数的问题,为射手提供准确的余弹数量,便于射手进行射击调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匣及位于机匣内的自动机,自动机与复进簧相连接,在所述的机匣上设置触点组件,在自动机的往复直线运动中,触点组件与自动机接触连接;所述的触点组件连接计数电路,计数电路与显示屏相连接。
所述的触点组件包括与自动机接触连接的触点,触点的另一端连接弹簧,弹簧与导电杆相连接,导电杆上设置电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利用武器每发射一发弹,自动机都要往复运动一个循环,与触点组件接触一次,可产生一个脉冲信号的原理,通过巧妙设计实现了一种触点可伸缩式脉冲余弹计数装置,该装置成功解决了遥控武器站机械式底火击发武器余弹计数困难的难题,简化了武器供弹系统的勤务保障工作,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技术新颖、计数准确、保养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匣1及位于机匣1内的自动机2,自动机2与复进簧3相连接,在机匣1上设置触点组件4,在自动机2的往复直线运动中,触点组件4与自动机2接触连接;所述的触点组件4连接计数电路5,计数电路5与显示屏6相连接。
触点组件4包括外壳8,外壳8中部开孔,孔底部设置与自动机2接触连接的触点10,触点10的另一端连接弹簧9,弹簧9与导电杆7相连接,导电杆7上设有螺母14,在导电杆7与螺母14之间设置电片13,在导电杆7与外壳8之间、外壳8与机匣1之间均设有垫片12,11。
脉冲式余弹计数的机理是:自动机每完成一次击发后都要进行一次后坐和一次复进,从而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在自动机后坐到位处安装一触点,并在自动机与触点之间加一恒值电压,于是,自动机后坐到位时就会接触触点,并在接触瞬间产生一脉冲信号,将此脉冲经过计数电路转化后形成数字信号,并显示在武器显示屏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武器射击过程中,自动机2在机匣1内做往复直线运动,自动机2每完成一次后坐和复进,就击发一颗子弹,完成一次射击,同时,与触点组件4进行了一次接触,产生了一个脉冲信号,计数电路5记录一次,并进行弹箱总弹数减去脉冲计数的数学运算,同时将运算结果输出到显示屏6上。自动机2完成下一发弹射击后,后坐到位的同时再次与触点组件4接触,产生一个新的脉冲信号,计数电路5对原来的运算结果进行减1运算,并将结果输出到显示屏6上,即为目前武器弹箱内的余弹数量。
触点组件4为一弹簧式可伸缩装置,触点10的A面为一球形曲面,当自动机2与触点组件4的触点10的球形曲面A接触时,电流依次通过通电片13、导电杆7、弹簧9、触点10、自动机2、机匣1,由于机匣1的电位为0,这样计数电路5就产生了一个底电位的脉冲信号。触点10常态时在弹簧9的作用下伸出B平面,当自动机2与触点10接触时,压缩弹簧9,触点10就缩入B平面内,不影响武器的动作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17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U型立柱
- 下一篇:硫铁矿制酸排渣热回收设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