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回收氯乙烯聚合未反应单体中树脂颗粒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1528.0 | 申请日: | 2012-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6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宋晓玲;黄东;孙玉军;张强;贺盛喜;彭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石河子中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4/06 | 分类号: | C08F14/06;C08F2/18;C08J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2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氯乙烯 聚合 反应 单体 树脂 颗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氯乙烯聚合未反应单体中树脂颗粒的装置,特别是涉及悬浮法氯乙烯聚合中回收未反应单体气体中夹带的树脂颗粒。
背景技术
在悬浮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中,聚合后的未反应氯乙烯单体由于泄压作用,液态单体发生气化,体积膨胀,与聚合浆料中残留的分散剂产生大量的泡沫,至使未反应单体气中带有大量树脂颗粒,必需进行回收处理。传统的回收方式采用泡沫捕集器进行处理,其原理是未反应单体气进口管插入泡沫捕集器液面以下,气体通过与水接触脱洗,将泡沫中的树脂截留在水里。但由于在回收压力大或气速过快时,气体在水里鼓泡形成泡沫又多又快,致使脱洗难度加大,仍旧无法避免发生未反应单体气夹带树脂颗粒的现象。采用传统回收工艺方法,聚合釜出料时间受到出料速度的限制,一般要长达40~50分钟,未反应单体气中夹带的树脂无法使用造成浪费,且夹带的树脂对回收设备造成损坏,最终影响聚合工序的正常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回收氯乙烯聚合未反应单体中树脂颗粒的装置,其能快速回收聚合未反应单体气体中夹带的树脂颗粒,提高生产效率,缩短聚合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消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回收氯乙烯聚合未反应单体中树脂颗粒的装置,包括分离器、分离器补水管线、循环管及其阀、循环泵、树脂回收管。
上述一种回收氯乙烯聚合未反应单体中树脂颗粒的装置,其分离器设有出气口、喷淋管、进气口、出料口。
上述一种回收氯乙烯聚合未反应单体中树脂颗粒的装置,其分离器侧壁为内圆周形,进气管由进气口切向进入分离器,利于自身旋风分离的形成,使气 相从顶部排出,树脂颗粒和水液沿着分离器内壁汇聚分离器底部。
上述一种回收氯乙烯聚合未反应单体中树脂颗粒的装置,其进气口设于分离器1/3高处,出气口设于分离器顶部,喷淋管设于分离器2/3高处,出料口设于分离器的底部,利于喷淋、循环的实现。
上述一种回收氯乙烯聚合未反应单体中树脂颗粒的装置,其循环管连接出料口,循环管、树脂回收管、分离器补水管线位于循环泵的出口。
因本实用新型对传统聚合回收树脂工艺设备进行改造,简单方便,能将未反应单体中气体夹带的悬浮树脂脱洗下来,减少树脂的流失和对设备的影响,原理简单、回收效率高、回收工艺处理周期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广泛应用于悬浮法氯乙烯聚合中回收未反应单体气体中夹带的树脂颗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为树脂回收管,2为进气管截止阀,3为进气管,4为分离器补水管线,5为树脂回收管线截止阀,6为循环泵,7为循环管截止阀,8为循环管,9为喷淋管截止阀,10为分离器,11为喷淋管,12为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未反应单体气体通过进气管截止阀2由进气管3切向进入分离器10高1/3处,形成旋风分离,气相从分离器顶部出气管12排出,进入下段工序,树脂颗粒和水沿着分离器内壁汇聚分离器底部。分离器底部连接有循环管8,当未反应单体气体由进气管进入分离器时,喷淋管11与循环管通过循环泵6及其阀7在分离器内部形成自身喷淋循环,对未反应单体气体中树脂颗粒进行洗脱,当水中树脂颗粒达到一定程度,打开树脂回收管线截止阀5,关闭喷淋管截止阀9,通过循环泵将带有大量树脂颗粒的水洗液,由树脂回收管1进行回收至前段工序,同时通过分离器补水管线4保持分离器中水的液位,从而实现喷淋、循环、回收的目的。
该装置的特点是通过循环喷淋对未反应单体气体进行循环脱洗,并利用分离器侧壁为内圆周形,改变气体走向形成旋风分离效果,使气体中夹带的大量 悬浮树脂颗粒截留或沉降于分离器底部,实现树脂颗粒回收,减少树脂流失的目的,具有原理简单、回收效率高、回收工艺处理周期短等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石河子中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新疆石河子中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15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煤浆造气综合利用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铜基营养保护剂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