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混合使用太阳能与电能的双加热体饭煲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90808.X | 申请日: | 2012-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7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 发明(设计)人: | 杨业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业武 |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使用 太阳能 电能 加热 体饭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灶具领域,是综合利用太阳能与电能并自动智能转换工作方式,采用双发热体对锅具进行加热,能实现在室内烧水,煮饭等项作业的炊事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电饭煲和电压力锅都是依靠电能加热食物,不利于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而公知的太阳灶及所谓“太阳能饭煲”,虽然能利用太阳能煮饭,但当遇到阴天、天气时阴时晴等不良天气时很可能会将饭煮成夹生饭,而且这些灶具的煮饭等项炊事作业均须在室外太阳光照射下进行,且使用者也必须在太阳光下操作,因而其适用性受到了限制。这是这类太阳能灶具至今不能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克服现有公知电饭煲、电压力锅、太阳能灶具等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既能用太阳能进行加热,又能在无太阳光照射或光线不强时自动转换为电能加热,用户可在室内操作使用,还能兼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多功能饭煲(包括压力锅,因为这种多功能饭煲与压力锅的发明方案完全一样,只是这种饭煲相较于压力锅少了一些公知的安全设置,故本发明方案以饭煲为例,只重点介绍多功能饭煲的实施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能混合使用太阳能与电能的双加热体饭煲,包括:电源插座、操作显示面板、锅盖、内锅体、外锅体、电发热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太阳能热传递盘,它的外边缘固定在外锅体的内壁上,它的内圆孔内镶嵌着电发热盘,它围绕电发热盘外围所构成的圆盘部分以及为扩大散热面在圆盘周边所形成的上翘部分均紧贴内锅体的外壁,太阳能热传递盘和电发热盘二者组成太阳能及电能组合发热体,内锅体置于该组合发热体之上;
一高温液体储能箱,它置于外锅体内靠下部位置,它的上表面即为太阳能热传递盘,二者实为一体,太阳能热传递盘是高温液体储能箱与内锅体相接触的散热面,在它的腔内储存或流过高温液体;以及
一储能箱太阳能接口,它一端固定于高温液体储能箱箱壁上且连通高温液体储能箱的内腔;
一太阳能受热体基本装置,它是一个接收太阳能的组合部件,置于室外太阳光照射之下,通过安装在该装置上的太阳能受热金属管的插座口插入储能箱太阳能接口内与高温液体储能箱内腔连接为一体,高温液体可以在它们的腔内循环流动,用输送高温液体的方式来传递太阳能;
一储能箱阀门,它固定安装在高温液体储能箱箱壁接口处,由它开启或关闭高温液体储能箱内腔与太阳能受热金属管内腔液体流通通道;
一可弯曲保温延伸管,它仅作为备用件,可以设置在太阳能组合受热体与储能箱太阳能接口之间,其一端可以插进太阳能受热金属管的插座口,另一端可以插入储能箱太阳能接口内;
一工作方式转换控制电路板,它安装在外锅体内壁上,与该控制电路板电气连通上的一个重要元件液体温度检测传感器安装在高温液体储能箱内壁上或其它能检测到液体温度的地方。
一个水箱散热器,其内腔经液体外循环管以及储能箱太阳能接口连通至太阳能组合受热体,构成外部水箱集热器高温液体流通通道。受所述工作方式转换控制电路板的控制,在煮饭等炊事作业时间此高温液体流通通道关闭,但非煮饭等炊事作业时间此高温液体流通通道开启,完成水箱集热器加温热水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为千家万户提供了一种能在室内使用、方便适用、低成本、高可靠性、能混合使用太阳能与电能的多功能新型灶具。可以为国家及消费者节约大量的非再生能燃和降低空气污染,从而能使广大消费者的煮饭、炒菜、烧水等炊事作业的能源成本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一种能混合使用太阳能与电能的双加热体饭煲结构图
图2外部水箱集热器示意图
图3 一种太阳能受热体基本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 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5 太阳能受热金属管结构示意图
图6 可弯曲保温延伸管结构示意图
图7储能箱太阳能活络接头接口
图8太阳能热传递盘上翘部分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业武,未经杨业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08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