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闸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88639.6 | 申请日: | 201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30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劲松 |
主分类号: | E01F13/04 | 分类号: | E01F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 11353 | 代理人: | 雷志刚;潘士霖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闸机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道设施,尤其涉及闸机。
背景技术
闸机可广泛应用于地铁、火车、汽车等交通站点、旅游景点等地方,是目前最为快速、简便的出入检测手段。目前,主要通过刷卡识别等方式检测通过闸机过道的行人或车辆以自动移动摆臂,或以人工操作按钮的方式移动摆臂。然而,现实中经常出现不经检测或者其它原因冲撞闸机摆臂的现象,不仅会造成闸机的损坏,而且很容易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目前对于这种冲撞现象只能通过警示提醒的方式进行防范,一旦冲撞真的发生,事故不易避免。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的闸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闸机,包括:移动臂,包括两个侧缘以及连接两个侧缘的底缘,两个侧缘和该底缘构成“U”形槽;
连接件,包括金属固定件及滚轮,金属固定件的一端夹持在移动臂的“U”形槽中,沿金属固定件的另一端开设有收容槽,滚轮贯穿金属固定件及其收容槽以与移动臂连动;
摆臂,包括旋转端和自由端,摆臂的旋转端设置在金属固定件的收容 槽中且可在收容槽中水平旋转,沿摆臂的旋转端的左侧缘开设有多边形的凹槽,滚轮部分嵌设于凹槽中,当摆臂的旋转端在收容槽中水平旋转时对滚轮施加剪切力,使滚轮带动移动臂向左移动;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移动臂的移动并在检测到移动臂向左移动后,发送信号;
控制装置,用于接收检测装置发送的信号并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移动臂、连接件及摆臂以使摆臂归位;以及
磁性部件,设置在移动臂的底缘上,用于与金属固定件相吸,当移动臂向左移动时,移动臂克服磁性部件与金属固定件的吸力向左运动。
可选地,摆臂的旋转端为“U”形结构,其包括两个侧部和连接所述两个侧部的底部,所述底部的一端延伸为自由端,两个侧部相向设置在底部的另一端,各侧部具有内侧面和外侧面,各侧部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为矩形,同一个侧部的内侧面与外侧面通过曲面过渡。
可选地,两个侧部的内侧面分别为凹槽的两个侧壁,底部具有连接两个侧部的内侧面的内底面,内底面为连接凹槽的两个侧壁的底壁。
可选地,凹槽的底壁与其两个侧壁相垂直。
可选地,磁性部件可拆卸地安装在移动臂的底壁上。
可选地,移动臂的底缘上和磁性部件上设有连通的螺孔,磁性部件通过与连通的螺孔配合的螺钉安装在移动臂的底缘上。
可选地,检测装置为安装在移动臂左侧的接近开关,当移动臂向左运动与接近开关接触时,接近开关发送信号给控制装置。
可选地,闸机还包括摆臂轴,摆臂轴贯穿金属固定件以及摆臂的旋转端的底部。
可选地,控制装置包括电机,金属固定件上位于收容槽左边处开设有用于安装传动轴的传动轴孔,传动轴与电机的齿轮相啮合,当控制装置接收到检测装置的信号后,电机带动摆臂由水平位置向下旋转90度以归位。
可选地,从金属固定件的上下两侧分别延伸出两突起部,移动臂的上下两侧分别对应两突起部开设有限位槽,各突起部穿过对应的限位槽。
本实用新型的闸机将与移动臂连动的滚轮部分嵌设在摆臂旋转端的凹槽中,使得摆臂的旋转端在摆臂受到冲撞时对滚轮施加剪切力,以使滚 轮带动移动臂滑动,通过检测装置检测到移动臂的移动后,执行“落杆”动作以使摆臂归位,通过磁性部件可调节能够承受的冲撞力度的大小,可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会更加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附图中的部件只是为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或类似的技术特征或部件将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闸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劲松,未经张劲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86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