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离心泵的三管路测试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84196.3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17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法拉伐流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5/00 | 分类号: | F04D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1530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离心泵 管路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泵的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离心泵的三管路测试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离心泵是利用叶轮旋转而使水产生离心力来工作的,泵体和进水管必须罐满水形成真空状态,当叶轮快速转动时,叶片促使水快速旋转,旋转着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叶轮中飞去,泵内的水被抛出后,叶轮的中心部分形成真空区域。水源的水在大气压力(或水压)的作用下通过管网压到了进水管内,这样循环不已,就可以实现连续抽水。
目前,离心泵在投放市场前,都需要进行各种参数的测试。现有的离心泵测试机多为平铺的设计结构,占地面积大,测试操作不方便,没有专门的可供测试的工作平台;机构设计不合理,外形不紧凑,管路的调节和移动需使用软管路来实现,有安全隐患,整机也没有品质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离心泵的三管路测试机,人性化的设计,制造安装方便,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离心泵的三管路测试机,包括:控制柜、操作台、水箱和支架,所述控制柜设置在水箱的左侧,所述操作台设置在水箱的前方,所述水箱和支架并排放置,所述支架上端设置有升降工作台,前后移动平台和左右移动平台,在所述升降工作台的上端设置有小流量测试管路、中流量测试管路和大流量测试管路,所述中流量测试管路和大流量测试管路的管头分别设置有一输出口,对应于输出口有两个进水口固定在支架下端并与水箱接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为使小流量测试管路、中流量测试管路和大流量测试管路能够上下、前后和左右进行三维立体式移动,所述升降工作台、前后移动平台和左右移动平台叠加连接控制,所述前后移动平台设置在左右移动平台的上端,所述升降工作台设置在前后移动平台的上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为缩小各管路的连接空间,所述小流量测试管路的管头延伸接通至中流量测试管路的管路中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为测试不同规格的离心泵,所述支架前方还设置有一升降推车,所述升降推车上放置有被测的离心泵。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为使整机操作稳定,所述操作台的侧面设置有一马达供电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三管路测试管路巧妙的布局在水箱和支架的上部,合理的利用了水箱上部的空间,并在三管路测试管的下方设计有升降、前后和左右移动的工作平台,便于和不同规格的离心泵接口相联,被测离心泵放置于带有升降功能的推车上,也便于离心泵的进水口与水箱接口方便对接. 整套系统合理设计与布局,非常方便人员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离心泵的三管路测试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离心泵的三管路测试机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柜;2、操作台;3、水箱;4、支架;5、离心泵;6、升降推车;7、马达供电柜;40、升降工作台;41、前后移动平台;42、左右移动平台;43、小流量测试管路;44、中流量测试管路;45、大流量测试管路;400、输出口;401、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一种用于离心泵的三管路测试机,包括控制柜1、操作台2、水箱3和支架4,控制柜1设置在水箱3的左侧,操作台2设置在水箱3的前方,水箱3和支架4并排放置,支架4上端设置有升降工作台40、前后移动平台41和左右移动平台42,在升降工作台40的上端设置有小流量测试管路43、中流量测试管路44和大流量测试管路45, 在中流量测试管路44和大流量测试管路45的管头分别设置有一输出口400,对应于输出口400有两个进水口401分别固定在支架4的下端并与水箱3接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法拉伐流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未经阿法拉伐流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41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