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逆变蓄能型智能化直流电阻点焊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84093.7 | 申请日: | 2012-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1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 发明(设计)人: | 费昌洪;林泽润;李于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北精科机电设备修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11/24 | 分类号: | B23K11/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51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能 智能化 直流 电阻 点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焊机,具体涉及一种逆变蓄能型智能化直流电阻点焊机。
背景技术
电阻点焊机是将被焊接工件压紧于两电极之间,并通以电流,焊接电流流经工作接触面及邻近区域产生的电阻热,将其加工到熔化或塑性状态,使之形成金属结合的一种方法。
点焊产生的热量:Q=I2Rt(焦耳)
Q:产生的热量;I:焊接电流;R:电极间的电阻;t:焊接时间。
对于不同的焊接件,应使用不同的电流、电极、压力以及焊接时间。
而现有的电阻点焊机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焊接电压、电流单一;工作效率低,一般在70%左右,功率因数在68%左右;电源容量要求高,造成大量能源浪费,且体积大而笨重,浪费了金属材料而且移动困难;焊接质量差,焊机时火花飞溅大;瞬间产生的大电流极易导致电路三相不平衡。
市场需要一种既能保持三相供电平衡,且具有体积小巧、重量轻、效率高、能耗少的焊接性能优良的电阻点焊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巧、重量轻、效率高、能耗少、焊接性能优良、能保持三相供电平衡的逆变蓄能型智能化直流电阻点焊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逆变蓄能型智能化直流电阻点焊机,包括依次连接的整流单元、滤波单元、IBGT逆变单元、高频变压单元、桥式整流单元、电容蓄能单元,还包括控制单元、气动行走单元、开关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开关单元、IBGT逆变单元、电容蓄能单元和气动行走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体积小巧、重量轻,由于使用了IBGT,相同功率输出下,高频变压单元只有传统铁芯变压器的几十分之一;效率高、能耗少,整流单元、滤波单元配合IGBT,使充电设备功率因素高达96%以上,工作效率92%以上;三相380V供电,稳定的输出电流,无大电流冲击,不影响电网供电质量,保证了三相供电平衡;采用了直流供电模式,使得焊接时火花飞溅小,焊接质量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逆变蓄能型智能化直流电阻点焊机,包括依次连接的整流单元1、滤波单元2、IBGT逆变单元3、高频变压单元4、桥式整流单元5、电容蓄能单元6,还包括控制单元7、气动行走单元8、开关单元9,所述控制单元7连接开关单元9、IBGT逆变单元3、电容蓄能单元6和气动行走单元8。
所述开关单元9采用脚踩式点动开关。
所述控制单元7采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
使用时,将三相380V交流电接入整流电路单元1,所述整流单元1采用三相桥式整流,生成直流电压,经滤波单元2滤波后,进入IBGT逆变单元3生成自动可调的20KHZ方波交流电压,再经高频变压单元4的逆变变压器降压为峰值20V左右,频率为20KHZ方波,经桥式整流单元5整流,滤波后给电容蓄能单元6的电容器充电,控制单元7连接电容蓄能单元6接收电压反馈信号和电流反馈信号,当电能达到预定值,控制单元7传递停止工作信号给IBGT逆变单元3;焊接时,脚踩开关单元9给控制单元7启动信号,气动行走单元8的气动元件Q1、Q2运动,带动气动行走单元8上的电极运动,夹紧工件E1、E2,焊接回路接通,电容蓄能单元6的电容器放电,电流经电容器正极→电极正极D1→工件E1→工件E2→电极负极D2→电容器负极,控制单元7使电极按设定好的时间闭合并分开,完成一次焊接,电容器具有瞬间大电流放电的特性,当其蓄有足够电量时,可以顺利完成一次焊接。
以一台80KVA容量传统焊机与一台具有相同焊接功率的IGBT逆变蓄能型智能化直流电阻焊机为例性能对比。
性能对比表
从以上对比数据可看出IGBT电阻焊机比传统电阻焊机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先进性,充分体现出其高效、节能、节材、焊接质量好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北精科机电设备修造有限公司,未经淮北精科机电设备修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40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