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数字变频对射探测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82953.3 | 申请日: | 2012-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35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 发明(设计)人: | 毛振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毛振刚 |
| 主分类号: | G08B13/183 | 分类号: | G08B13/18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07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数字 变频 对射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红外对射探测领域,尤其是一种红外数字变频对射探测器。
背景技术
入侵探测从探测的目标来区分,通常可分为区域入侵探测和周界入侵探测,前者是指对某一目标区域进行有效监测,发现侵入该区域的入侵行为时产生报警,提醒监管人员注意,而周界入侵探测则通常指对某一线状边界(如重要区域的围墙)进行监测,当发现有非法通过该边界的行为时产生报警。由于区域入侵探测需要同时顾及一个整体的平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实际应用中往往多采用周界入侵探测来代替区域入侵探测,即在目标区域的边界上使用周界入侵探测,并假设进入目标区域的行为首先会触动周界入侵报警(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一假设都是成立的),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监测保护。
目前市场上最为常用的入侵探测器莫过于红外对射探测器,随便在一些重要的区域转一转,往往都能发现围墙或护栏上端都会有一些黑色的盒子,特别是在拐角处,这便是红外对射探测器,红外对射探测器设备通常成对出现,一个发一个收,互相对应,安装时收发装置需要互相对准,以便接收盒能够接收到由发送盒发送的红外射线。
红外对射探测器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不受环境光照影响、抗风性好、抗震动性较好等特点,在雾、雨、雪等气候条件下也能保持较好的性能。其缺陷在于设备易老化,使用寿命短等方面,同时,对于安装在墙上或护栏上的红外对射探测器来说,由于鸟类在墙头上的停留也往往会阻断射线从而产生误报警(通常也称为虚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红外数字变频对射探测器,将主动红外技术和脉冲数字变频技术相结合,能有效的杜绝各种干扰造成的误报,遮光时间、脉冲变频可调,环境适应性更强,探测精密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由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成,红外发射器包括红外发射模块、CPU、电源模块、信号调整模块、光学瞄准器、镜片、灵敏度调整模块、防雷浪涌保护模块,红外接收器包括红外接收模块、CPU、信号处理模块、信号调整模块、光学瞄准器、报警模块、地址模块、电源模块、防雷浪涌保护模块,红外发射器中CPU、红外发射模块、光学瞄准器、镜片依次连接,信号调整模块、灵敏度调整模块分别与CPU相连,防雷浪涌保护模块与电源模块相连,电源模块给其他模块供电,红外接收器中光学瞄准器、红外接收模块、CPU、信号处理模块、报警模块、地址模块依次相连,信号调整模块连接CPU,防雷浪涌保护模块与电源模块相连,电源模块给其他模块供电。
而且,所述的光学瞄准器内置瞄准镜电平监测。
而且,所述的镜片采用水晶球镜和菲涅尔透镜相结合。
而且,所述的防雷浪涌保护模块中采用微功耗固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针对产品稳定性,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设备两端最大能量的输出和接收,采用了水晶球面透镜与菲涅尔透镜技术相结合的最新光学技术,遮光时间、脉冲变频可调,环境适应性更强,探测精密度更高。
2、本实用新型为适应室外环境要求,具备防霜结露技术,外壳具有防霜结露凹槽结构设计,并有低温环境下使用的加热器配件可选,同时外壳及穿线孔采用橡胶密封件等专业防水技术,具有超强防水、防虫、防尘性能。
3、本实用新型采用自主开发的芯片能够自动的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状况来自动调整对射的发射功率,大大延长了发射管的使用寿命,也降低电能。
4、本实用新型采用数字模糊人工智能识别技术了,四频段的调频,采用人工智能模糊判断,误报率降至最低。
发明内容
在此处键入发明内容描述段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红外发射器的系统连接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红外接收器的系统连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毛振刚,未经毛振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29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