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81388.9 | 申请日: | 2012-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04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 发明(设计)人: | 余斌;陈仕文;林旻;徐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15/10 | 分类号: | H02G15/10;G02B6/44;G02B6/38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晨 |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于 光电 混合 接续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Smart Grid)的流行,光纤复合电缆在电网中的使用越来越多。这种混合缆不仅需要实现电缆的连接,还需要实现光纤的接续连接。
通常地,在应用之前,首先实现电缆的连接,并用胶带将完成连接操作的电缆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接着,在实现电缆连接以后,现场进行光纤的接续。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在完成光纤的接续连接之后,再次用胶带将完成接续的光纤与完成连接的电缆仅仅地缠绕在一起,从而获得所需的光电混合缆。
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光纤的接续比电缆的连接需要更加精细和高的要求,因此在现场进行光纤接续和安装时需要十分小心。显然,上述的连接方式,使得光电混合缆的接续和连接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尤其是现场进行的光纤接续,极容易造成接续的失败。
鉴于上述原因,希望能够提供一种可以降低或者克服上述混合缆的接续和连接的装置或者方法,同时能够提供对电缆和光纤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或者减轻上述现有使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其能够提供两个单独的空间以分别进行电缆连接和光纤接续及配线,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电缆连接和光纤接续及配线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其能够实现对电缆连接和光纤接续及配线的独立的维修和防护。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包括:
第一盒体,其内限定适于电缆连接的第一接续空间;和
第二盒体,其内限定适于光纤接续的第二接续空间;
其中,该第一和第二盒体连结成一体,并且,该第一和第二接续空间通过穿线孔连通;
其中,该第一和第二盒体中的每一个能够相对于彼此分别单独地开启和闭合。
根据一个具体实施例,该第一盒体包括第一盒座以及与该第一盒座可启闭地配合以限定该第一接续空间的第一盒盖。
其中,该第一盒体具有以供光电混合缆进入该第一接续空间的进缆口。
具体地,该第一接续空间中设置有进缆适配器和适于固定不同缆径的电缆的可移动的夹具,其中该进缆适配器靠近该进缆口。
进一步地,该第一盒体设有灌胶孔,以供密封胶从其灌入从而密封该第一接续空间中的电缆连接。
根据一个具体实施例,该第二盒体包括第二盒座以及与该第二盒座可启闭地配合以限定该第二接续空间的第二盒盖。
其中,该光纤经该穿线孔进入该第二接续空间以进行接续。
具体地,该第二接续空间中设置有光纤熔接托盘,以供该光纤的接续。
进一步地,该第二接续空间中进一步设置有法兰面板,以供该光纤的配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该第一盒体大致呈管状结构,而该第二盒体大致呈方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基于将光电混合缆中的光纤和电缆分别进行接续连接和保护的设计构思,提供了一种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该接头盒能够提供两个单独的空间以分别进行电缆连接和光纤接续及配线,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电缆连接和光纤接续及配线的保护。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还能够实现对电缆连接和光纤接续及配线的独立的维修和防护。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的其它实用新型目的以及可以取得的其它技术效果将在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对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和附图的示意进行阐述。
附图说明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述的一种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盒体打开以显示其内部的第一接续空间;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适于光电混合缆接续的接头盒的又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13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接触式智能压板系统
- 下一篇:220kV交联聚乙烯海底电缆软接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