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指纹锁把手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79820.0 | 申请日: | 2012-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27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袁桂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桂雄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E05B4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机场北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锁 把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纹锁把手,尤其涉及一种将指纹采集及电源集于一体的指纹锁把手。
背景技术
指纹锁是一种以人体指纹为识别载体和手段的智能锁具,指纹锁一般由电子识别与控制、机械联动系统两部分组成。指纹认证将先进的指纹技术与柜锁(包括文件柜、家庭用柜、保险柜、抽屉等)相结合,具有方便、快速、精确等特点,且指纹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指纹锁是目前所有锁具中最为安全的锁种。指纹锁除指纹识别外,根据国家规定,应当加配应急机械钥匙。
指纹锁是一个电、机结合的设备,锁芯的品质好坏、电路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都会影响到指纹锁的稳定性,指纹锁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前后面板的合理设计,即外观,这是指纹锁显著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志,更重要内部的结构布局,直接决定着产品的稳定性与功能发挥。(2)锁体,即能与门相联的锁舌的母体。锁体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寿命,这是机械技术中最最核心的技术,也是指纹锁的命脉所在,也是行业中最难解决的问题。(3)指纹模块及应用系统,这是电子部份的基础。机械部分无论做的多好,如果指纹电子部分识别率不高,指纹锁的安全性仍得不到保证。(4)电路设计,清晰的电路设计和布线,也是保障产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指纹锁的打开,必须依赖于已注册的指纹用户或应急机械钥匙。打开时,需先按电源键打开电源,在将手指按压到指纹采集仪上,以获取指纹信息;获取指纹信息后,若是采用电机驱动锁舌的指纹锁,此时指纹锁已打开;若是手动驱动锁舌的指纹锁,则还需转动把手,才能打开指纹锁。但是现有的指纹锁安装于门板上时,其电源、指纹采集仪、把手分别安装于门板上,这使得在手动打开方式中,需依次操作电源、指纹采集仪、把手,这样导致操作过程不流畅,使用不够方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过程流畅、使用方便的指纹锁把手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过程流畅、使用方便的指纹锁把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指纹锁把手,其安装于门板上以操作打开指纹锁,所述指纹锁把手包括安装块、把手外壳、电源键及指纹采集仪,所述把手外壳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中空结构的容置腔,所述电源键及所述指纹采集仪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电源键及所述指纹采集仪均露出所述把手外壳,所述电源键与所述指纹采集仪相对设置于所述把手外壳的两侧,所述安装块安装于所述把手外壳的开口处。
较佳地,所述把手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两相对的安装孔,所述电源键对应于其中一所述安装孔安装并凸出所述把手外壳外,所述指纹采集仪对应于另一所述安装孔安装并露出所述把手外壳。
较佳地,所述把手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指纹锁把手,将电源键及指纹采集仪安装于把手外壳内,因此,操作所述指纹锁把手以打开指纹锁时,用手握住把手外壳,并使一手指刚好落在电源键上,另一手指落在指纹采集仪上,在按下电源键的同时,指纹验证已经通过,然后再旋转把手外壳,使安装块驱动锁舌运动,从而打开指纹锁,打开指纹锁的操作过程更流畅,使用方便,且该指纹锁把手的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指纹锁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指纹锁把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指纹锁把手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指纹锁把手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指纹锁把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指纹锁把手开锁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指纹锁把手关锁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指纹锁把手1,安装于保险柜、保险箱、保险包等物件的门板2外侧,并与安装于门板2内侧的锁舌机构相配合,实现对门板2的锁定,并能操作所述指纹锁把手1以打开锁舌机构,进而开启指纹锁,打开所述保险柜、保险箱、保险包等。下面以指纹锁把手1安装于保险柜的门板2上为例进行说明,当所述指纹锁把手1安装于其他物件上时,与本实施例的安装方式相类似,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桂雄,未经袁桂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798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